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竟是哲样丨05没想到原来你是这样的荀子
同学们好,这是夜白君第一次给你们写“竟是哲样”。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再次捧起了铺满灰的《荀子》读了起来。当我读到《礼论》篇的时候,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荀子·礼论》
荀子不是个性恶论者吗?那这个“朴”又是啥意思?“朴”在古代总不可能跟“恶”是一个意思吧?
说到荀子,除了“性恶论”,仿佛大家都没有太多的记忆点了。但这个号称是荀子“代表作”的性恶论,真的能代表荀子本人的所思所想?今天,大家就随夜白君的脚步来看看内里有何乾坤吧。
一、“性朴论”才是
荀子的“真命天论”?
根据《礼论》中的“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明确地以“朴”来说人性。从这个字的本义来说,“朴”指的就是没有加工过的木材,这与“璞”表示未加工的玉石差不多,都指的是一种最初始、本然的、没有受过任何人为影响的状态。
纵观整本《荀子》,“朴”这个字前前后后出现了8次,还是很有存在感的嘛。
这个“朴”是个中性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从“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来看,“朴之性”似乎含有“善”的潜质。如果人没有质朴的天性,那么后天加工就没有用武之地;没有人为加工,人性就不能自行变得完美。
朴之性不能简单地说是善的,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恶的。朴之性虽不够完美,但如果以“恶”来概括它,确实有点太过了。朴之性可能蕴含着“向善”的潜质,但也不能直接把它定义成“善”。所以,性朴论既不同于性善论,也不同于性恶论。
荀子的“性朴论”跟世硕、公孙尼子等人主张的“性有善有恶论”不一样,“性有善有恶论”
认为善恶两面都包含在初生的人性之中,但性朴论它不是这样的,性朴论承认初生人性中包括着向善或向恶的可能,但并不认为其中有现成的善或恶。
另外,性朴论与告子所持的性无善无恶论也有点像,都是以比较灵活的态度看待人性,都承认人性善恶的不固定性。但性朴论承认人性有不完美的地方,需要“伪”来完善之,而性无善无恶论则没有这样的倾向,它对人性更多的是采取一种纯自然主义的态度,爱咋咋地。
尽管人们都习惯把孔孟放在一起,但从人性论的角度上看,主张“性朴”的荀子跟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孔子倒是非常合拍。其实,先秦时期思想家、哲学家们谈及人性,并不以善恶的问题作为核心,孔、荀也一样。
在孔子那里,性与习对举;在荀子那里则是性与伪。“习”与“伪”的相似度爆表,它们都指的是先天之性的对立面。
二、《荀子》一书中的矛盾
大家之所以会把荀子当成是性恶论的代表,基本上都是把《荀子》一书中的《性恶》篇作为主要依据。而研究荀子人性论者,大多也都在这一篇目上做文章。
那么,整本《荀子》里面,难道就只有这么一篇讨论人性问题吗?很明显不是的啦。上文所引用的《礼论》就是其中之一。但我这里要说的不是《礼论》,而是另外的篇目。
大家还记得高中语文课本里面的《劝学》篇吗?《劝学》虽然贵为《荀子》一书的首篇,但很多人只注意到它讲学习的东西,但完全忽略了其中对人性的看法,甚至这一篇目里面有着很丰富的人性论思想。
《劝学》篇有这么一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在精神上很接近《礼论》的“性者,本始材朴”。这句话表明,人的善恶会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王充也有类似的观点:“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王充的话与《劝学》不谋而合,也正是性朴论的意思。
《荀子》里的其他篇目如《荣辱》、《儒效》也纷纷显示了性朴论的思想,可惜都被世人所遗忘。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埶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这里的看法跟前面说过的《劝学》一致,但与《性恶》的看法绝不一致。我们能说这里的“知能材性”是恶的吗?以“朴”来说“知能材性”不合理吗?不能够的嘛!
《儒效》也有类似的说法:“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这里显示了人性之可变性和后天作为、环境之重要性。如果说这里的“天性”是恶的,那挺荒唐的。
性为与生俱来的、非人为的东西,故《性恶》之人性恶的判定显然表明恶之先天性。但是,《荀子》书中的《劝学》、《礼论》、《荣辱》、《儒效》等篇都没有明说或者暗示恶是天生的,这些篇目都认为恶是后天所带来的。
性恶论对人性的看法其实是很悲观的,但性朴论不一样。根据《性恶》篇,人从娘胎出来那一刻就带着恶,而性是与生俱来、非人为的东西,所以性恶这就必然意味着恶的先天性。但从《劝学》、《礼论》、《荣辱》、《儒效》等篇目里,我们都看不到恶是天生的说法;相反,恶被认为是后天所带来的。
所以,为什么在同一本书里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矛盾说法呢?
三、《荀子》真的全都
出自荀子之手吗?
如果说《礼论》、《劝学》、《荣辱》以及《儒效》等篇目对人性的看法是荀子本人的看法,那么,我们还坚持他主张人性恶,那就是我们不对了。所以,合理的说法应该是:《性恶》不是荀子所作,而是其后学所作。
先秦时期,很多以某子命名的书籍,一般都不全部为某子所作。比如说,《庄子》并不就等于庄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整个庄子学派的代表作。该书含内篇、外篇和杂篇,学界普遍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写,而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的作品。
当代哲学大师冯友兰也曾经说过:“《庄子》、《荀子》这一类的书名,在先秦本来是没有的,所有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篇章,如《逍遥游》、《天论》之类。汉朝及以后的人,整理先秦学术,把这些零散的篇章,按其学术派别,编辑起来成为一部一部的整书。其属于庄子一派的,就题名为《庄子》,其属于荀子一派的,就题名为《荀子》。”
研究荀子人性论的绝大部分人,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性恶》的主体论述,即人性恶的论述。他们还以这种论述解释《荀子》一书其他的论述。一般来说,他们不太注意“荀子学派”这一概念,但这个概念其实很值得重视,而且我们应该把它和荀子本人区分开。
但在最后,夜白君还是要温馨提示各位哲学考研er一句,不管事实的真相是怎样,在考场上还是按教科书和参考书上的来写哦~毕竟恰饭要紧嘛。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可是考研界常见考点之一哦,不信?看看近10年来它在众多热门高校中的出现频次吧!
想了解这些高校出了哪些与荀子有关的题目?赶紧快来联系UP君和UP酱哈!文末扫码加好友走起呀~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荀子》
2、周炽成《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
3、周炽成《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
4、乔娜《清中叶儒者对荀子人性论的辩解及其困境》
哲学考研备考太迷茫?
学习规划不清晰?
鲤跃教育帮您全部安排
现面向全宇宙进行招生
赶快扫码咨询up酱和up君吧~
往期精彩
-END-
哲学考研up
UnlimitedPhilosophy
文
夜白
排版丨倞
审核丨萧鹤、夜白
关于哲学考研,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