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对孙子兵法的清醒批判

发布时间:2017/8/10 12:50:31   点击数:
《中华读书报》年征订已经开始,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1-

以《孙子兵法》为标志,中国古典兵学充分自觉并迅速早熟,撇开政治经济等因素,孤立地造设“诡诈”的逻辑对决和概念搏斗并予以美文学的表述,成为兵家的理论嗜好。对此种倾向,极少有人提出批评、指出其中的弊端。荀子《议兵》一文,就是针对孙子的这种倾向进行批判的少数异端之一。

关于“诈”与“仁”。“兵者诡道”、“兵以诈立”,“诡诈”是孙子兵法的灵魂。但在荀子看来,这恰恰是孙子的软肋:“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也,皆前行素修,此所谓仁义之师也。”二者的观点如此不可调和,是因为他们的视角不同:孙子专注的,是抽象的战争,在这里,一切都是概念化的,是高度的概括和逻辑推理,拖泥带水的具体问题被丢在一旁。荀子看到的是具体的史例,鲜明生动,经验教训由此引申出来。视角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目光深度:孙子看到的,无非是两条腿行走的概念;荀子发现,在投入战场之前,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不一样,有的受到关爱,有的受到虐待,所以他们爱憎分明,一有机会就表现出来,让上司大吃一惊。例如商纣的士兵就曾临阵倒戈,逼得他投火自焚。对此,孙子的做法是置之不理,以保持其理论高度;荀子则固执地认为,这是必须认真对待首先加以解决的问题。孙子的做法产生了近乎完美的骈体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按照这种理论,兵法的终极结论其实不需要将这么多反义词对立起来,而只需要一句话:战而胜之。在实践中,孙子作为主将,曾经指挥吴军连战连胜攻克楚国都城,随后吴国即陷入南对楚越北对齐晋的两线作战,终于亡国灭迹。荀子的固执使他能够在秦国不可一世的时候准确地为它算了一卦:“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仁义)者也”;“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在想象中,出敌不意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但在实行中,出敌不意却多半因为整个机器的阻力而难以实现”,“而阻力大体上可以说是区别实际的战争和纸上的战争的唯一概念。”显然,这种由社会问题产生的阻力并没有纳入孙子的匡算范围,而荀子则充分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怎样可以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322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