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天论笔记

发布时间:2017/8/26 9:25:35   点击数:

这是一篇论述天地之间,即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文章,它的中心思想是“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及“官天地,役万物”。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古人早已习惯把命运和未来交付给神秘莫测的命运,观星、占卜、祭祀、求雨,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以此为祸福判断某些人和事,但是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万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它的种种诡异奇特的现象与个人的荣辱和国家的兴盛都没有必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不与天争职”、“不慕其在天者”而要“敬其在己者”,做好自己所做的事,不违背自然规律,而是在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制天命而用之”,改造自然,从而达到自然为人民谋福利的目的。

文章还批驳了当时流行的一些迷信思想,认为很多自然现象中的日食月食、风雨异常、流星陨落等都是一些比较罕见的自然现象,跟人没有关系,自然界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善行而感动,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暴行而发怒,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人不能依靠上帝赐给的祸福这种借口来生存,想要好的生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想要国家稳定,要勤政爱民,乞求神灵庇佑这是毫无逻辑的。

一、天的本质:客观存在,不受人的意志制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为了某一个人的行为而存在或者改变,加强农业,节省开支,老天也不会让你贫穷,衣食充足按时劳作,老天爷不会让你困苦,顺应自然,老天爷也不会降祸给你,反之,农业荒芜还奢侈用度,是不会富贵的,衣食不足还懒于劳作,老天也不会让你保全,违背天道乱行,老天也不会让你平安,所以“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遭到的天时与治世相同,遭到的灾祸却与治世不同,不可以归咎于天,是由于人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有四季寒暑,地有自然万物资源,人有治理能力,这叫与天地相配合,放弃自己参加配合的能力,而去羡慕天的能力和地的财富,就会糊涂了。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就是自然的奥妙,它的神奇,化育万物而无形,即“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那么天道既成,我们只能尽人事。

二、天与人的关系:与人事无关,社会的乱与治皆出自人

治和乱是天能能决定的吗?当然不是,无论是大禹还是夏桀的时代,日月、星辰、历象都是相同的,那么是由时令决定的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在大禹和夏桀时代也是相同的,那么是由地决定的吗?植物得到土地就会生长,失去土地就会死亡,这在夏桀和大禹也是一样的啊。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老天才不会因为人怕冷就取消冬天,地不会因为人太怕远就不再广阔,君子更不会因为小人吵吵闹闹就停止善行,天有天的法则,地有地的,君子也有他的标准,君子常执善道,小人常计功利。

流星坠落,树木发声,这只是天地阴阳变化中比较罕见的现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是不必感到害怕,无论是贤君明主的时代,还是昏君暴主的时代,这些现象都是有的。比起自然现象,我们更要害怕的是人为的事情,耕作粗劣,伤害庄稼,锄草粗劣,影响收成,政治险恶,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庄稼粗劣,粮价哄抬,百姓致饥,路有死人,这都是人为的灾祸啊。政法不明,举措失当,礼义不明,男女淫乱,父子离心,上下背离,内忧外患,这都是人为的灾祸。

可能有些人会说,那么祈雨的时候下雨了,这是为什么呢?但是,不祈雨的时候也会下雨啊,发生了日食和月食就会击鼓杀牲求救,还用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这些都不是因为能祈求到什么,这只是一种文饰,以稳定民心。

三、对天的态度:人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天有日月,地有水火,万物中珠玉光亮,人群中礼义更显,但是日月不高悬,就不显赫,水火不厚积,光辉就不够,珠玉不显露,大家就不以之为珍宝,礼义不施于国家,那么它的功绩和名声也不会显著。所以人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天,如何对待礼义,崇尚礼义,敬重贤人,才能称王于天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才能称霸于诸侯,贪婪自私狡诈,国家会灭亡,玩弄权术阴险恶毒国家也会灭亡。

推崇天仰慕它,不如控制它,顺从天赞美它,不如利用它,盼望天指望它,不如顺应变化役使它。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专家
白癜风的症状和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331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