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艺书评三字经好久不见

发布时间:2017/9/18 10:22:26   点击数:

三字经好久不见

皇皇二十载,随着学识、视野、经验的增长,我接触了太多佶屈聱牙的传统经典,毫无谦虚地说,大多难免云里雾里,不能读个明白,只不过开始咬文嚼字,中间强迫认字,最后一目十行,合上书时,感叹一句:”古人诚不欺我,妙哉,妙哉”之后,一本本麟角凤毛、和璧隋珠般的前人心血之作就被我沉尸海底,永不见天日。

前几日去舅舅家,小弟弟幼儿园归家,晚饭之时,竟背出了长长的一大段三字经,一边感叹于小孩子惊人的记忆力,一边回忆起久不提及的儿童启蒙经典,甚觉津津有问,捧起幼儿园课本开始品读。小的时候浮光掠影,却打下了童子功,你说一句“玉不琢”,我便不假思索接道“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虽然不及苏轼读《汉书》,无论何处举题一字,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但是,我却体会到了为何怀珠抱玉如东坡居然把《汉书》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的读。简单如三字经,望文即可生义,在二十岁的年纪,我却别有体会,读出了一丝深意,一缕底蕴,一抹厚重,一颗忠诚的赤子之心,一身方正的文人之礼,一股重情重义的君子之风,一则为人处世的弟子之道。

纵观整部三字经,无非是讲善恶,教育,处世。

三字经开山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每个人都十分相近(恻隐之心、羞耻之心),只是后天的学习才使人们千差万别。我尊重前人的思想,传承千年,一定有其真理性,但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看一个小孩呱呱落地,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是否劳累吗?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他争先恐后的要求吃奶,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否生病?不会的,他非吃奶不可。更有甚者,他知道汲取母乳,也会在酒足饭饱之后,咬痛母亲的乳头。不免看出,我们的人性,谈不上是善良的。这才出现了荀子主张的“性恶论”,以及西方世界主张的“原罪”。

我认为,其实不用非把善恶像黑白一样分个明白,因为善恶怎么可能泾渭分明,只会在灰色空间纠结不清。千真万确,善心若是饥饿,甚至会在暗穴觅食,若是焦渴,甚至会向死水求饮。人永远不可能没做过一件善事,更不可能没做过一件恶事。华山论剑之时,裘千仞被一灯大师、周伯通、郭靖黄蓉夫妇等人围困,说道“若论动武,你们恃众欺寡,我独个儿不是对手。可是说到是非善恶,嘿嘿,裘千仞孤身在此,哪一位生平没杀过人、没犯过恶行的,就请上来动手。在下引颈就死,皱一皱眉头的也不算好汉子。”众人哑口无言,无人敢上前。在《圣经》里也有相似的场景:众人拿到了一个恶徒,问耶稣要不要处死他。耶稣质问了一个问题:谁没有罪谁就上去处死他!大家在一片沉默之后渐渐散去。

从哲学上来说,善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对立统一性。善恶当然势不两立,一个乐行善事,一个作奸犯科,可谓水火不容;但是善恶也同样无从隔断;因为他们并立于阳光下,就像黑线与白线被编织在一起。当黑线断开,织工就会查看整幅布匹,还会检查他的机杼。刑法课程中,我痛恨行凶之人,他们思想偏激,手段残忍,不能为人;我厌恶行劫之人,堂堂男儿,胸无大志,靠着打砸抢卑微糊口,但是了解是由曲直之后,总会发现被杀者并非全无过错,遭劫者亦非无可究诘。对于恶人所为,所谓善人非是无辜。纪伯伦在《先知》中诗云:“Andasasingleleafturnsnotyellowbutwiththesilentknowledgeofthewholetree,Sothewrong-doercannotdowrongwithoutthehiddenwillofyoudo.”(没有整棵树的默许,单独的树叶不能径自枯黄,同样的道理,没有你们全体的暗中指使,不义之人亦不能行下不义)。年,刷爆







































鍖椾含鐧界櫆椋庤兘娌讳箞
鍝噷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潈濞?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34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