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暑期充电站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衔接

发布时间:2017/10/15 13:20:39   点击数:
对每一个高一新同学来说,如何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初高中衔接、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都是眼下关键的问题。在这里,小明就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高中语文的学习提供一些建议。

一、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

语文学习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始终。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学习或运用语文了。进入学校之后,语文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语音、字词等练习成了小学语文课永远的作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学习阶段的提升,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到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与初中语文学习相比,高中语文学习有以下特点。

1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包含的学习内容又非常丰富,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在学习要求之中。

2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高中就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诗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它在每一个时期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在阅读欣赏诗歌时,能借助相关知识读懂内容并进行艺术鉴赏。写作也是如此,更讲究写作基础阶段的规范性、知识性和系统性,使零散的、不具条理的内容得到整合。

具备了较扎实的历史、哲学、经济、地理乃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逻辑、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抓住要害。仅仅懂得一个方面,或仅擅长、爱好某一学科的知识,都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对我们成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比初中阶段的范围扩大很多,要求也更多,更高,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更趋向应用性、审美性。这有学科本身的原因,也与高考与中考能力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有关。

二、初中高中语文的衔接应该注意的几点

1知识层面的衔接

比如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哲学常识、逻辑常识等,在初中阶段已有涉猎,但注重的是识记,深度和广度也不够,更缺乏系统性,而高中语文更重视能力素养的培养和考查,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知识需要更深入更系统地学习。因为语法知识直接影响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和阅读素养,修辞知识、哲学常识、逻辑常识则影响高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

2思维能力方面的衔接

初中重视识记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查我们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等五个层级的能力;重视文化的熏陶,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高一阶段一定要注意这些思维能力方面的衔接。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语文学习是以获得知识为主,属于“被动”学习;高中语文学习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属于“主动”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即将进入高一学习的同学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学,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职能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是一个从“授鱼”向“授渔”转变的质的飞跃。为此,同学们应尽早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4学习心态的调整

语文学习再不只是语文课上的事情,而是贯穿整个生活的活动。不断地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时事,思考社会人生,是培养语文素质的良好途径。扩大视野,提升认识水平,在生活中不断涵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才能使语文的发展提高有可持续性,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怎样学好高中语文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必须养成一套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习惯养成,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自觉到自觉,增进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整个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1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因此,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

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积累古诗文名篇(背诵名篇)。

(4)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注意经常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阅读的习惯

(1)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地诵读,除此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可以培养语感,帮助理解。

(2)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3)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①多读已有定评的文学名著。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可涉猎,特别注意多读一些当代的好作品。②多读古典诗词。多读古典诗词,不仅能帮助我们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而且能提高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经常读点诗歌,体会它的节奏和韵律,对于增强作文语言的生动性大有裨益;另外,若在作文里恰当地引用、化用,则必定会为文章增色。③多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鲁迅曾告诫青年作者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作为中学生,不能只看文学书,也要看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尤其是一些科学小品文,以增加科学常识,开拓知识视野,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④多读报刊上的时文。报刊上的时文具有现实性和时代特征,新颖观点、新鲜词汇层出不穷。经常阅读报刊上的文章,既能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又能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4)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

3写作的习惯

(1)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切身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2)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的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精深的思考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精思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剖析开掘,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以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

(3)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按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地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

(4)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一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地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5)反复修改。每次写好作文后要修改,要明白修改的一般要领,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

4书写的习惯

有些同学书写速度很慢,字字都一横一竖分解着写,结果字虽写得很清楚,却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记不下应记的内容;考试时往往来不及做完试卷。有的同学是另一个极端,书写速度很快,字却很潦草,恐怕连自己都认不清楚。书写潦草、不整齐,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兴趣,考试时也会影响成绩。因此,有一手既快又清楚的书写功夫对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努力养成既快又清楚的书写习惯。

5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读书学习要学会使用工具,这包括传统的工具书和现代的网络。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询阅览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解答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备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两本工具书。当然,只依靠传统的工具书并不能快速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且纸质书籍的查阅也要比通过互联网查询慢。但在使用网络查询时,要注意多查阅几个版本,还要仔细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上述几种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如滴水穿石,潜移默化而成;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更应加强自身管理的自觉性,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断练习,不断巩固,不断强化。如果学生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比乐趣,那么,提高语文素养就指日可待了。

小明独家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西人民出版社教辅官方







































兰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哪里能治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372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