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运势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上回书说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我将介绍另一个人,此人貌似在李渊父子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并不重要,但是在贞观年间,却是朝堂之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唐太宗的一枚平衡各方力量的重要棋子。
他是谁呢?
萧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九位。
萧瑀,字时文,皇帝的后代,是西梁皇帝萧察之孙、梁明帝萧岿之子。这个梁国,不是南北朝“宋齐梁陈”的梁朝,而是被西魏册封的。萧察是梁武帝萧衍的孙子,与当时的梁元帝萧绎不和。萧绎继位后,萧察就投靠了西魏,被西魏封为梁王。这个梁国,在今天的湖北襄阳、荆州一带,以江陵(今湖北荆州)为首都,是个很小的国家,由于在梁朝的西边,所以历史上又叫“西梁”或“后梁”。萧察自称皇帝,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主权,在很长时间里西魏在后梁设有江陵总管,一方面用来监督后梁的君主,另一方面这些总管拥有兵权,来保护梁国不被南朝攻击。萧察死后,他的儿子萧岿于年以太子继帝位,在位二十三年,年死。
萧家有个特点:都礼佛遵儒,而且喜欢学习,知识渊博。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颇有文治,而且遵佛教为国教。他的孙子萧察也是自幼喜欢学习,善于写文章,尤其擅长佛教经义,深受梁武帝喜爱。萧察的儿子萧岿也相当有学问,他曾注解和编著了《孝经》、《周易义记》、《大小乘幽微》等十四部书。而且萧岿为人孝悌,慈仁节俭,有君子雅量,可谓乱世贤君。所以他在年去世时,臣民皆痛哭流涕。
西梁的国策是联合北朝(西魏或北周),抵抗南朝(南朝陈)。隋文帝杨坚登基后,萧岿再赴长安祝贺,又赢得了杨坚的信任。后来萧、杨两家又通婚,萧岿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杨广,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萧皇后(~)。年,15岁的萧氏成为杨广之妻,封晋王妃,婚后生下两子一女。历史上的萧皇后知书达理,聪慧贤德,所以深得杨广喜爱。哪怕后来杨广荒淫无度,两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萧皇后很会做人。她,后来为杨广多嫡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被杨广和萧家刮目相看。
萧皇后,是一个被六位皇帝抢夺了六十年的女人。她的一生就是个传奇。关于萧皇后,我们以后再说。
萧皇后(剧照)
由于萧、杨两家的关系如此亲密,因此后来杨坚将驻扎在后梁的江陵总管撤回,使得后梁获得了自主权。但是好景不长,年萧岿去世后,太子萧琮(~年)即位。虽然萧琮既博学,又勇武,简直继承了祖先所有的优点,但是他生不逢时,和杨坚一个时代,所以在年隋文帝召他入朝后,就把西梁吞并了。但杨坚对萧家不错,封萧琮为上柱国、莒国公。大业三年(年),萧琮去世。
萧瑀,就是萧琮和萧皇后的弟弟,不仅自身是萧氏皇族后代,而且也和杨氏皇族有深厚的渊源。当萧氏嫁给杨广作为晋王妃之后,杨坚的皇后独孤氏为了解决儿媳妇的思乡之情,就与杨坚商定,把时年六岁的萧瑀留下,一方面让他陪伴姐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萧瑀在隋朝皇室中接受教育。于是,萧瑀被留在了长安,跟姐姐和姐夫杨广一起生活了五年,所以萧瑀深得杨广信任。后来,萧瑀在隋朝官至内史侍郎(中书侍郎),官位超过了萧氏家族的其他人。
从萧家和杨家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代那些豪门大族,关系是何等的盘感错节。通过对萧家的简单介绍,我们也可以一窥大族的风貌。萧瑀生于这样的金玉之家,后来又得到杨广的信任,官居要职,这得让多少人羡慕死啊!
不过,萧瑀可不是没用的、只知道享受的官N代。他继承了家族传统:博学,他深通佛儒;而且正直。他还有一个超越祖先的优点,那就是刚正不阿,光明磊落。
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这是真的吗?
至少很有道理吧。或者说,我们决不能低估遗传基因和家族传统的作用。
正直,是很多人都想做到的,而且相当多的人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那就是:在明哲保身前提下的正直。但是能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这就很难很难了,因为这是很得罪人的,尤其是可能面临杀头的风险。身为皇族的萧瑀能具有这种品质,实在太过难得。
果然,萧瑀长大成人之后,不仅一表人才,学问一流,而且耿直刚烈,对隋炀帝的骄奢无道多次劝谏。炀帝听多了,越来越恼火,哪怕过去关系再好,现在也受不了了。隋大业十一年(年)八月,炀帝巡行北部边塞时被始毕可汗包围在雁门关,形势十分危急。萧瑀劝谏炀帝赦免高丽,炀帝答应了。但是当突厥大军撤走后,炀帝又后悔了,于是立刻免去萧瑀的内史侍郎之职,贬任河池(今陕西凤县东北)太守,并且要他立即赴任。
河池,在长安西边公里左右。年,隋炀帝还不至于想到两年后会全国大乱,尤其是陕西西部还会崛起一个薛举,所以他让萧瑀在这里任太守,等于让一个曾经的红人,远离了政治中心。这,已经是相当严厉的惩罚了。
萧瑀固然生气,但他有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无论干什么,都很认真。任河池太守不是?没问题,保境安民吧。之后隋朝更乱,年薛举在西北举兵,又派儿子薛仁越向东进犯河池。但萧瑀临危不惧,组织兵民防御,硬是击退了薛仁越的进攻。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后来对萧瑀的评价,用到年的萧瑀身上,已经非常恰当了。而且我们将在今后多次看到萧瑀的表现,完全对得起这两句诗。
当然,薛仁越的失败,也和薛举分兵有关,这个我们以前讲过。
回到萧瑀。他为什么既能陪伴君主,又能当好郡守,而且勇敢无惧呢?
从中,我们可以看看出他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心怀天下。
请注意,心怀天下,不是说自己想当皇帝,而是说,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有利于天下,而不是有利于个人。
这或许很令人奇怪:一般人都想着权力、金钱和美女,怎么萧瑀是这样的奇葩呢?
你还别说,越是萧瑀这样的出身,反而越容易产生奇葩。
因为他出身豪门,从小天天陪伴着皇帝。对他来说,至高无上的权力、金钱和美女,早已司空见惯。虽然99%的豪门望族、皇亲国戚也和普通人一样,都很迷恋权力,但是也不排除有1%的奇葩。这些奇葩根本不缺乏权力和物质,反而更能激发出自身具有的高贵品质,跳出权力的羁绊和诱惑,跳出自身的利益,以天下为先。
举个例子,虽然马克思把共产党定义为为工人阶级谋福利的政党,但是俄国共产党刚成立时,都是一群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绝大多数都是资本家、地主富农的儿子,或者根本不缺钱的大知识分子。而真正出身于工人的人,反而是极少数。中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后来选了年入党的工人向忠发,让他在年成为党的总书记。没想到这家伙在年被蒋介石抓住后,立刻叛变了。虽然他想投降,但还是被老蒋枪毙,因为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向忠发在被押上刑场枪决之前,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但无情的子弹还是照样结束了他的生命。
相反,豪绅阶级出身的李大钊、瞿秋白,被捕后都宁死不屈。和正牌工人向忠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请注意,我的意思不是说,出身豪门的一定心怀天下,而出身草根的一定迷恋权力。我只是说,在皇室和豪门大族,产生心怀天下的人的比例,可能稍高一些。因为从人性上讲,他们从来不缺权力、金钱和美女,所以思考问题会更加理想化。长此下去,就会产生比一般人更加理想化的人。
年十一月,李渊进入长安,立了个傀儡皇帝杨侑,开始号令天下。首先愤怒的就是薛举,薛举一想我本来举兵在前,没想到后来被你抢了先,那还了得?薛举决定,进兵长安!同年十二月,他派薛仁杲进犯扶风郡(今陕西凤翔),先拿下先头阵地再说。
扶风在长安西面,河池北面,距离长安大约公里。薛举派薛仁杲占领这里,主要原因是这里原来有一支起义军,号称十万人。如果拿下这支军队,秦国的力量将更大。
原来,早在年,陕西人唐弼就在这里起义了。他拥立李弘芝为天子,号称汧源帝,他自己为唐王。李弘芝是个什么来历?家世如何?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唐弼的情况也不详,就知道李弘芝是傀儡,唐弼才是实权派。他们号称的十万军队应该根本没那么多,因为扶风才有多少人口?以当时中国多万的人口总数(隋朝大乱前夕),偏距西北的扶风,老百姓都不可能有十万人。加上唐弼、李弘芝在这里活动三年都不敢进犯长安,也没有把事情做大,就知道他们的实力了。说白了,他们就是一伙较大的草寇,估计规模顶多一两万人。
那么,薛举父子将怎么对付这伙草寇呢?
薛举先派使者诏降唐弼。唐弼见秦军势大,就杀了李弘芝,想依附薛举。不过薛仁杲趁唐弼不备,袭破其军,尽收其众,唐弼仅率数百名骑兵逃走,后被李渊在附近的唐军所杀。吞并了唐弼的军队,薛举军势日盛,号称二十万,准备攻取长安!
从用兵诡诈这方面来说,薛举父子也算可以。但是人家唐弼已经投降了,还趁人不备袭击,是不是很不地道?从更深层次来说,薛举父子是不是很不容易信任“外人”?这样的君主,以后的话是否值得信赖?恐怕都很成问题吧。更何况他们袭杀降将,以后谁还敢投降他们?
薛举要兵进长安,长安震动!
李渊将派谁出马?当然是李世民!
实际上,李渊一开始根本没把薛举当回事,所以在准备东征。但是薛举这个动静闹得太大,所以在年十二月,不得不派李世民向西抵御薛举。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班底,他率领刘文静、殷开山、长孙顺德、段志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帮文臣武将和大约四万人马,浩浩荡荡向西进发。
当李世民率军走到河池时,萧瑀前来迎接,之后他和妻子独孤氏又设家宴款待了李世民。不管怎么说,现在李渊是辅佐隋朝的唐王,李世民是京兆尹、秦国公,大家都是隋朝臣子,打的又是反隋的薛举,所以都是一条战线里的人,萧瑀没有理由把李世民当敌人。更何况既然萧瑀、李渊都是隋炀帝的亲戚,那么他们也是亲戚关系。从辈分上说,萧瑀还是李世民的姑父,所以李世民对他非常恭敬。席间,李世民说:“表姑、姑父,小侄离京时父王特备家书一封,请姑父母赴京共商朝政。”说着将信取出,交给萧瑀。
萧瑀拆信一看,只见李渊说道:“……瑀弟胸怀万机,才智过人……请速来京师,共辅社稷……”萧瑀当即表示同意。家宴一结束,他立刻写信,派人快马送往长安,说自己随后就到。接着他收拾行囊,立即启程。河池所有兵马,均交给了李世民。
这种态度,李渊父子肯定相当满意。
李渊见萧瑀夫妇来到,果然十分高兴,盛宴款待。他立刻授萧瑀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
李渊为什么对萧瑀这么好呢?原因有三:
第一,两家都是隋朝勋贵,而且可以算远房亲戚。萧瑀更是正宗的皇室子孙,名望很高。
第二,萧瑀是隋朝忠臣,过去的品行有目共睹。这样的人如果能投奔李渊,李渊当然要重用。
第三,连隋炀帝的大舅子萧瑀都为李渊所用,其他隋朝遗臣还有什么可说的?以后唐代隋,将更加名言正顺。
从此,李渊把萧瑀当成了心腹,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瑀升于御榻而立,亲切地呼之为"萧郎"。后来开创唐朝,以萧瑀最熟识国典朝仪,在礼仪方面帮了不少忙。萧瑀自己又是很勤勉、正直的人,所以深得李渊信任。
那么,既然萧瑀是刚正不阿的忠臣,他为什么轻易归顺李渊了呢?甚至在李渊改朝换代时还忙上忙下,帮助李渊建立唐朝,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因为他是李渊的亲戚吗?
错。
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萧瑀是儒家。
萧瑀学问深厚,他既深通佛法,又是真正的儒家。儒家讲究什么?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其中最高的信条是“仁”。什么是“仁”?就是和谐有序的仁爱。这种仁爱是和谐有序的,讲究亲疏和等级,这是和墨家的本质区别。但是仁者,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拯救天下苍生。以仁为核心,衍生除了儒家的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其中,“忠”的排名是比较靠后的。
孔子并不认为忠是第一位的,甚至远远排不到前面。到了孟子,更是说“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仇寇”。也就是说,如果君主是个暴君,老百姓当然没必要忠于他,儒家也没必要效忠这样的君主。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和《荀子?王制篇》)。后来《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载了魏征对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算是荀子的变体,也更脍炙人口。
后期的隋炀帝早已成了残害百姓的君主。和隋炀帝相比,李渊要仁厚得多。既然隋炀帝“视民为草芥”,那么老百姓“视君为仇寇”,也很合理。身为儒家的萧瑀,当然有理由效忠李渊。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萧瑀是纯粹的儒家。他比所有人都纯粹,包括魏征。甚至可以说,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萧瑀是唯一纯粹的人。
正因为萧瑀具有极为高贵的出身,加上他以天下为先,而不顾及个人利益的思考方式,所以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对他都礼敬有加。换做别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可能已经死过好几回了。当然,萧瑀也不是没有缺点,由于他极高贵的出身和学问,他瞧不起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办公时往往发生矛盾。客观地说,萧瑀的能力虽然也不错,但和太宗挑选出来的房、杜、魏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偏偏他又喜欢较劲,所以经常发生矛盾。不过目光如炬的李世民,还是可以充分看到萧瑀的境界。《旧唐书·萧瑀传》中记载,当有一次萧瑀和房玄龄发生矛盾后,唐太宗劝房玄龄说:“(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
太宗是什么时候看到萧瑀的境界的?又为何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李世民和李建成两派争斗激烈、而李渊明显偏向李建成时,萧瑀替李世民说过几句公道话。萧瑀并不是李世民一派的,他做事是出于公心,他认为谁做得对,他就支持谁。但后来李渊出于平衡,对李世民打击得更多一些,有时候是故意在打击。所以满朝文武,或者是李建成一派,或者是李世民一派,或者属于不敢说话的中间派。只有萧瑀,敢对敏感问题发表意见,为李世民说公道话,而萧瑀的作风,又让李渊认为他不可能是李世民一党的。实际上,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事先根本没有通知萧瑀,而之后,长期跟随李世民的嫡系,也没人把萧瑀当成“自己人”。在他们眼里,萧瑀是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的人。一个人怎么能没有派系?没有派系还不明哲保身,实在是个怪人。
因为萧瑀考虑问题是为了社稷,为了天下,所以唐太宗才说他是“真正的社稷之臣”。这样的大臣不是为了某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社稷。所以,哪怕唐太宗出于权谋和政治考虑,暂时对他打压一下,但也会很快重新启用的。因为有这样的大臣在朝堂之上,唐太宗才真正放心。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即皇帝位,前朝宰相只有萧瑀一人还有实权,而且直到贞观二十年,还始终活动在权力中心。但是萧瑀也五起五落,最后在贞观二十年甚至被削去爵位,贬出长安。当然,那时候的唐太宗也老了,可能思维有些不济。但旋即唐太宗清醒过来,封萧瑀为宋国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又加“特进”,并让他陪自己住在玉华宫养老,这是极为少见的荣宠。可惜萧瑀已经74岁,在几天之后,也就是贞观二十年六月二十日,就去世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一个“诚”字,怎能替换为“忠”!
萧瑀(漫画)
唐太宗的用词很准确。萧瑀的可贵,只有他能欣赏。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唐太宗也是以国家和天下为出发点考虑问题的!这,让他成为千年一帝,并为大唐建立起宏伟基业!
怎样提高思想境界?心怀天下,心怀百姓,心中无我,境界自然就高!
一个君主,或者一个重臣,究竟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一己私利,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这不需要多高的智力,一系列政策到底是爱民还是害民,老百姓通过切身感受,一切都清楚得很。如果决策者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思想境界自然就会高。相反,如果总是满嘴漂亮话,但实际上为了自己或某个小团体的私利(这种私利既可以体现为钱财,也可以体现为过于想建功立业,留名史册),那么就会搞坏国家。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初名臣首推魏征,然后是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杜如晦死得早)。但不图名利的萧瑀一直被严重低估,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可以这么说,我认为只有萧瑀、长孙无忌和后期的褚遂良,是唐太宗绝对、长期、真正信任的人(请注意,这里面不包含魏征和房玄龄,也不包含李靖,原因以后再说),而萧瑀,又是唐太宗真正尊敬的人。
萧瑀已经接近圣人。他心怀天下但又不通世故的言行,在时时提醒唐太宗,该怎么处理皇家和天下的关系。
在此先按下萧瑀不表,再说李世民。和薛举父子的战争,将是他将首次独立指挥作战!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运势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曝光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