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读书圣贤论德和荀子论品德学不可

发布时间:2017/10/25 14:23:22   点击数:

《圣贤论德和》通过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经典论述,引证经典案例、神华故事、神延故事,印证了四正、四爱、四德、四和的价值和意义,找寻到了“德和文化”之根,最终告诉人们——“德和文化”由来已久,“德和文化”蕴意深远。

第六章

哲学里的四德:亲仁善邻

荀子论品德:学不可以已

有“志”者事竟成。

这个“志”不仅指“志向”,更包含着“坚持”的品德。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抱有“坚持”的态度,正如荀子所秉持的“学不可以已”,体现的就是一种坚持的品德。如果这种品德体现在校园里,那么就是我们“爱学习”的表现;如果这种品德体现在工作上,谁又能说这不是我们爱工作、爱集体的表现呢?

出处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释义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提取于蓝草之中,却比蓝草的色泽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加寒冷。木材原本笔直,却可以用来做拉直的墨线,而当采用等手段将其变成车轮,它(木材)的弯度的韧性又能极其符合圆的标准。即使再次经历阳光暴晒,变得干枯,也不会像原来一样挺直,这是由于木材经过加工,故而变成这样。由此可见,木材经过墨线等加工程序就可以变得笔直,刀剑等金属品经过磨刀石打磨会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所学,便可以明白什么是对的,而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行为也就没有过错可言了。

圣贤故事

集百家之长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生于公元前年,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西汉时,荀子为避忌汉宣帝刘询的名讳,又因“荀”与“孙”的古音相同,故又称孙卿。

在学术方面,荀子曾批判过各家文化,却独独推崇儒学,即孔子的思想,并认为儒学乃治国最佳理念。荀子常以孔子继承人自居,尤为看重继承孔子的“外王学”。作为战国末年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他所提出的“性恶论”,也时常被世人拿来和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但不可否认,荀子在重新整理儒学典籍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荀子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从知识论的立场上,不断总结、吸收诸子百家的文化主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三种观念,分别是自然观“明于天人之分”,道德观“化性起伪”,社会历史观“礼仪之治”。除此之外,荀子还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做出了总结。

或许正是集百家之长,使得荀子的思想从表面看,与孔子、孟子同属一脉,然而如果细细品读,又会发现荀子的思想见解独到,自成一派。比如,荀子的思想多向经验、人事层面靠拢,从社会脉络出发,注重人为的努力。

这一点,在《荀子·劝学篇》中可以看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段话是说,土慢慢堆积会变成山,而后风雨就会在此地兴起;水慢慢汇聚会变成深潭,而后蛟龙便可以在这里生长;经常做善事会成为有道德的人,而后人们自然会心神自得,具备圣人的潜质。所以,没有一步步的积累,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去积累一条条小溪,就无法成为江河、大海。好马跳起来,也绝没有十步之遥;劣马跑十天可以到很远的地方,是因为它没有舍弃。使用刀子刻一件物品,如果中途放弃,即便是腐烂的木头也不会被刻断;但如果持之以恒,即便是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空。

“持之以恒,学而不已”的品德,伴随着荀子的一生,也正是这样的品德促使荀子成为一代鸿儒。或许在荀子心中,这也是人类最重要的品德之一。

解析

在《荀子·劝学》中,荀子引述了很多观点,从“学不可以已”讲到了“坚持”的品德。其实,学而不止就是由于人具有坚持的品德。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唯有秉承坚持的品德,我们才能打破桎梏,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文化传承

生生不息学而不止

“今天你爱自己了吗?今天你爱周围的人了吗?今天你爱自己的工作了吗?”这种没有硬性约束的自然行为,成为了每个神延人的习惯。

“一个人没有体验过爱情,那就白来人世一遭。人世间先结婚后恋爱的例子有很多,爱情是可以培养的,既然你选择了现在的事业,你就必须遵守这个职业的‘婚约’,你必须让自己发自内心地去喜欢这个职业,否则,就该趁早从这个队伍里出列。”面对事业,80后的杜林这样说道。

年被分配到神延西湾项目时,当时在编人员15人,因为工作条件的艰苦,大多数人选择了离开,而杜林却选择了坚守。

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年轻的杜林暗自下决心。

面对着一堆图纸、资料以及现场的黄沙、设备,枯燥的环境没有使杜林心灰意冷,反而激发了杜林的工作热情。

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个年轻80后的身上得到了体现。根据图纸,土建具体怎么实行,在哪个位置怎么做,哪个部分需要用什么样的设备,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成了杜林每天琢磨的问题。

作为神延西湾项目部的土建管理员,杜林时常向人们描绘西湾露天煤矿的未来:现在公司计划在矿建之外做生态养殖、种植基地,矿建要打个水源井,等开工了需要在现场平一条路出来……

而这些土建方案的最初制定,杜林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从课本到实践,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坚持下来,杜林才有了这一完美蓝图。

“辛苦吗?”有人问道。

“苦,但是苦中要学会作乐,这样的机会对年轻人来说并不多,而我遇到了,我是幸运的、更是快乐的,难道不是吗!”面对“苦不苦”的问题,杜林从来不肯说一声苦,他只是默默地把头埋得更低,好让自己能够学会更多东西,为集体的事业而奋斗。

其实这样年轻好学的青年,在神华集团比比皆是,在神华集团旗下神宁灵新矿上,就有这样一个年轻人。

在神宁灵新矿综采二队李清海的口袋里,一直放着一本小册子。他时常趁着在工房外割钢板的间隙,偷偷拿出小册子,一面翻看,一面小声嘟囔着什么。

面对李清海的举动,隔壁综采一队的同事经常开玩笑说:“小李啊,你学的这样认真,也不怕烧红的钢板烫坏你的胶靴。”

对于这样的玩笑话,李清海只嘿嘿一笑,报之一句:“我看着呢!”

这本小册子,是李清海托技术员陈志军找来学习三角函数的册子。李清海学习三角函数,其实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逼上梁山”。

在综采二队,大部分成员是年轻人,他们对于焊接和切割缺乏经验和技术,恰巧工房老王请假了,此类活计也就放下了。所以,氧气乙炔切割、电焊等工作就落到了曾做过维修工,而且细心好学的李清海身上。

物件下料需要掌握三角函数方面的知识,这可难坏了文化水平只有初中的李清海。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李清海托人找来了这本小册子,并把它放在口袋中,利用上班的碎片时间钻研,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记在纸上,下班后找人请教,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解决问题。

中间也有人认为李清海的做法异想天开,函数这种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初中毕业的他来说太难了。但李清海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秉着“坚持”的态度,通过努力钻研和实践,一段时间后,李清海的技术果然有了大幅提升。自学成才的他,虽然不及老师傅技术娴熟,但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三角函数切割出各种所需形状的物料。

在李清海的带动下,综采二队将“坚持”作为每位成员必须具备的品德,也形成了“坚持不懈学知识、练技能”的好风气。

无论是神延的杜林,还是神宁的李青海,他们身上都有同一种品德--学不可以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暗潮涌动的是“德和文化”四个大字,他们心心念念的,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更是他们无比热爱的集体。正是因为对集体和工作的爱非常深厚,才给了他们坚持学习的动力和能量。

这就是“德和文化”熏陶下的员工,这就是“德和文化”锻造的企业员工之魂。

德和

是一种生活态度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圣贤论德和》:刘禹锡论仁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连载十九)

《圣贤论德和》:韩非子论美德:不以欲自害(连载十八)

《圣贤论德和》:韩愈论爱国家: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连载十七)

《圣贤论德和》:王充论爱集体:蓬生麻间,不扶自直(连载十六)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383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