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哲学普及10月29日中国哲学史分论
王廷相
王廷相号浚川,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离世,在世71年,明孝宗弘治年间28岁考上进士,在翰林院任庶吉士,到后来官位达到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任监察御史出巡陕西时,宦官廖鹏对人民贪妄无度,对廖鹏进行批评之后受到迫害,严嵩作宰相弄权时他也曾上书对当时风行的贿赂贪污风气进行严厉抨击,有关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明史》第卷,另可参考《明儒学案》第50卷的《诸儒学案》都有记载。王廷相的著作有《王氏家藏集》,其中《慎言》、《雅述》这两部书和《内台集》当中的《答何伯斋造化论》是王廷相在哲学方面重要的著作,谈他的思想时也基本是根据《王氏家藏集》里的《慎言》、《雅述》作为探讨的依据。
王廷相是士大夫当中具有正直思想的一位学者,他对自然科学,音律学也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在天文学方面著有岁差考、玄浑考;对于心力舆图都有很多论辩,在农业方面为《齐民要术》作序,在政治上进步倾向,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都是他思想奠定的基础,王廷相思想在世界观本体角度和认识论角度有他特殊见解,方法论上他有一定发展变化的观念,他整个生平处在宋明理学意识形态很强的时代,他努力对这一思想做前进性的看法,他具有特殊性地位,前进性看法体现在他反对宋儒的虚境养心的思想,告诫后生来学,脱其禅定治理之道,而要注意实际的问题,提倡圣贤经世之学的重要性。下面从《本体论》逐渐展开讲述。
王廷相认为理是根于气的,所以他是气一元论的代表人物,这个理论是从张载继承而来,他用这个理论对宋儒的天地之先只是此理的思想世界观进行解释,他认为天地之先只是此理,这个说法和老庄“道生天地”不同,在《雅述》中谈到“愚谓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反对南宋以来的儒者独以理言太极而恶涉于气。为太极求及时而天地未判之前谓,大使混沌清虚之气。所以他不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源,而以气作为根源。他反对对气做无跟空的解释,他认为气是实有的物,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世儒类以气体为无,厥睹误矣”在《答何伯斋造化论》里谈的一段话,可见气虽散而无形可见,但是仍然有而不是无,是由理所客观产生的基础,所谓虚和太虚具有充满元气的空间的宇宙思想,王廷相更进一步认为有气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气化,有气化而后有人有万物,所以他在《慎言》中说“有太虚之气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气化,有气化而后有牝牡,有牝牡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有君臣而后名教立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廷相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决定于群体的合作,政治法律道德是有助于社会的基础,反对宋儒所谓的寂然不动者,本为一理,感而遂通,乃散为万事的说法,他认为万事万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万事万物各有其自己的规律,在《雅述》中“一理安可以应万事,盖万事有万事之利”,王廷相认为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而人事上的理也要应时制宜,他认为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楫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由于时代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在肯定不同事物有不同性质,和理应时制宜的同时,有另外的意见,因为气总是有定,各个事物的性质是永久不变的,所以在《慎言》卷一中说到:万物巨细柔刚,戈弋奇材,声色修为各舒其性,越千古不变者,气永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这种观念就形成了形而上学,逐渐在发展变化的问题上,有他个人特殊的见解,这是在本体论的角度所看待的一些问题。
在人性论方面,王廷相反对宋儒把人性分为气质之性,本然之性,而从人的知觉活动上来说明人性的形成,在《横渠理气辩》中说:“仁义礼智,儒者之所谓性也。皆人之知觉运动为之而后成也。苟无人焉,则无心矣,无心则仁义礼智出於何所乎?故有生则有性可言,无生则性灭矣。”可以看出王廷相反对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性之所以有善有恶是因为气有清浊粹驳,他认为圣人气之所秉,气灵纯粹,与众人异,故其性之所成,存善而无恶,当然众人是不同于圣人的,众人是什么呢?“圣人之性,即不离乎气质,众可知矣。”所以在他看来众人的性由于气质的浊,当然是恶的,但他认为众人的性的恶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所以在《答薛君采论性书》中说:“凡人之性成千习,圣人教以率之,法以治之,天下古今之风以善为归、以恶为禁,久矣。”通过教育来改变本性,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这方面琢磨的,虽然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观念不同,但是在学的方面讲,他们都强调学的重要性,学的把握不太一样,比如孟子强调的是内在扩充之学,而荀子强调的是外在改造之学,那只是一种反求于内心或者从外在要求,要求学都是一致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最重视的部分,王廷相在人性论的问题上,人性是一种知觉运动的结果,而人性是不能离开人的生命活动,人之性成于习,这样的看法是根据他的事实的因素所使然的,但是因为不相信也不能了解人性的分别实质,因此他又陷入一个困境当中,他了解在世上,人生来有善恶,人之性成于习,这两个论点是可以相溶的,所以他用学习圣人之道改变众人性恶的说教,调和他们之间的不同性,而王廷相在人性论上并不存在重物或重情,思想上的不同,因着环境他认为部分人生来就是善,部分人生来就是恶,从气质上生理上来说明社会具有不同层次的善和恶,这是他人性论一个比较特殊的部分。
如果从人之性成于习的观点来出发,王廷相认为要重视见闻的感性之事,他反对宋儒的鲜艳的德性的知,和王阳明所谓的良知,王廷相认为心固然有认识能力,但必须要依靠感官和外界的接触,这里所谓外界的接触就是见闻,认识能力才能够发挥。所以《雅述》中提到:“物理不见不闻,虽圣者亦不能索尔知之,夫心固虚灵,而应者必借视听聪明会于人事,而后灵能长焉。”王廷相强调接习的意义,接习就是人要通过生活的实践,用感官和外界事物接触而获得知识,所以在《石龙书院学辩》文章中举出一些生动的实历来说明这个道理,王廷相说:“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而况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节度乎?而况万事万物、几微变化不可以常理执乎?彼徒虚静其心者何以异此!”而学操舟之术者,在山溪中很少不失败的,那如果闭户而学操舟之术,那么在河海之中就更难以应付了,所以我们要学操舟之术还要到河上海上去学啊,不能在家里坐在船里就可以学操舟之术了,王廷相认为“然后审而易之,虚桨易渡不得善其功也。”不能够凭空想象,任何事物都必须要在实际作为当中去成就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他还强调虚心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人心如匮,虚则容,实则否。”学习的态度要老老实实的去做,否则是不能深入的。“淳厚者学道之基也。轻躁者其天机必浅。嗜欲深者天机必浅。”天机浅的人怎么能学得好呢?王廷相还特别告诉我们,在实践中多次反复和思考的功夫,可以由感性的认识到达理性的认识,不仅要把感性认识提到理性认识,还要把理性认识付诸实践,那才是他所要的。提出讲和行,行和知要结合为一,能讲就要能够行,通过行才能得出所谓的知,这样的知才是真知,“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这是在《薛君采答话》所谈到的,王廷相所说的行是具有个人生活实践的意思,这是重要的观念。
除了在理气太极礼知,知行的问题上,不同于程朱陆王的学说,他反对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的思想,也反对邵雍的象数学,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学说,五行灾异,鬼神风水一系列学说,在王廷相的时代,仍然是以孔子之道作为推尊的最高旗帜,《太极辩》中说:“儒者之为学,归于明道而已。使论得乎道真,虽纬说稗官,亦可从信。”认为重理之道是万事的准则,要我们学习圣人之道,以达到善的地步,王廷相所谓圣人之道是指传统文化当中,有益于治道的一种道德准则,之所以要致力于圣贤经世之学,反对虚境空谈,就是要反对或者改良当时的社会风气,以使自己的国家能走向一个更安定的途径,以上就是从本体论知识论人性论角度来探讨王廷相的思想。
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知名医院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