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么中外历史人
鲁迅先生遗容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语出《论语·泰伯》,曾子之言。朱熹对这句话的注释是:“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论语集注》)《三字经》开篇有语:“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礼论》中论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综合这4段话,可略知人在临终时为何言善。
一位台湾学者的生死学研究认为“人只在接近临终时才会真正发出良善”,因为那时“他本身的虚弱直接让善良产生……再坏的人都会变成这样子”(余德慧《生死学十四讲》)。这观点是新颖而可以接受的,亦可作为“其言也善”的佐证。——我们完全可以狭隘地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针对“恶人”而言的,善人一般应该不会在将死之时反倒口出恶言;恶人却可能在临终之时良心发现、顿生觉悟和悔恨,于是“善始善终”:原谅、宽恕我的不“善中”吧!
如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那么此亦可反证“人之初,性本恶”是不对的——“人之初”是善是恶一直存有争议。
再看朱熹之注。穷,穷尽,穷途,贫穷。“人穷”此即“人之将死”、生命临终,当然也包括“人贫”之意;“反本”即回归本来、本源、本真,回到初生、初始、原始之态。人性之本是什么?是善。所以:人将死时会回到初生之“善”态——虽然人在初生之时是不会“言”什么善的。
而人又何尝不畏死!死前言善,或就是想留给这个自己曾经生活过而永不可能再回来的世界一点儿更好的印象,给尚活着、用不了多久也将追随而来的人一点儿念想。——问题是,许多人在死之前(所谓“生前”)很久就已经不能说话了,更有许多人来不及说什么就死了,包括寿终正寝的。
“人之将死”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垂死状态,因老、因病、因伤等等;一种是赴死状态,为使命信仰、为取义殉情、为生活艰难、为病痛折磨、为领罪受刑等等。前一种状态能言,前提是头脑尚比较清醒,其言少而真实,最能反应遗者的思虑,更值得白癜风土方治疗办法复方斑蝥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