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学子说人大英语角星期五的假面舞会
"学子说"栏目
视野君呕心沥血打造的原创栏目,收录人大社会学系学生们的优秀作品,与君共赏,共同进步。
推荐理由
怎么表现一个主题式、流动的、暂时的空间所营造出的特殊社会情境,又怎样展现空间-情境-行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工作。观察者采用了一种相对自由的文体,以标题勾勒抽象结构,以旁观速写的方式来传达浸润其中所获得的体验,并随时穿插作者的思考,在较短的篇幅中刻画出参与者的多元性,参与动机的复杂性,空间感非常明确,甚至有时隐时现的时间脉络。非常有趣。
——《城市社会学》本科课程任课教师储卉娟
一、荀子·孙子
“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希望你们可以用最简短的话回答我——荀子(XunZi)是什么人?”
11月初的一个周五之夜,初雪过后的人民大学东门,一个名叫Eric的老外向围在他四周的中国人提出了这个问题。这里是人大周五英语角,所有人都用英语交谈。
“谁?孙子(SunZi)?”Bruce听错了。他是中国人,40多岁,在北京当律师。
“不,是荀子(XunZi)。”Eric纠正道。
“我想你说的是孙子吧。他是一个古代的军事家,他教人打仗,他的书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包括你们美国。”Bruce坚持用孙子替换掉了荀子。
“不,你说的是孙子,我知道他。但我想问的是荀子。”
“他说的是荀子,不是孙子。”北大建筑系男生Mark把Eric的话重复了一遍,然后用中文补充道,“草字头那个荀子。”
在场的中国人陷入短暂的沉默。荀子比孙子可难多了。更何况是英文版荀子。
“荀子是孔子的学生。”销售经理Shawn说。
“不,荀子是孟子的学生吧?”David反驳道。他是个中学生,初二,David这个名字是他的小学老师送给他的。
“总之他们都属于儒家。”Shawn说。
Eric发现了他们的争执,果断换了一个话题:“好吧,那么庄子呢?”
“庄子是道家的。”David抢着说。
Eric点点头:“还有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直不吭声的人大学生Joe突然开口了:“庄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中国人成功的时候,往往不会想起他——我们会想到孔子;但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就会想到庄子。他告诉我们,这一切都不重要。”
Eric眼睛一亮,朝着Joe点了点头:“有意思,Joe。”
Bruce和Shawn向Joe投去赞许的目光,就像在感谢他帮了全中国人民一个大忙。
二、阿甘·Eric
头戴红色鸭舌帽、身穿蓝色冲锋衣的Eric,在人群中显得有些高大。这位阿拉巴马州的工程师,年来到北京,在朝阳区的一所中学用英语上“品德教育”课,教过的中国学生已经上千。
年,他从朋友那里听说了号称“全国最大英语角”的人大英语角,就过来看看。结果一来就被中国人围住了。他们热情地询问各种问题——排第一的一定是“你来自哪里”。听到阿拉巴马这个名字,一个男人激动地说:“噢,阿甘的故乡!”
从那以后,只要周五晚上有空,Eric就会到这里来。7年来,他已经成为人大英语角出现频率最高的老外。而每次他向这里的新朋友介绍自己时,人群里总会传来一声大喊:“阿拉巴马,噢,阿甘的故乡!”
和中国人打交道,阿甘靠的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乒乓球,而他的老乡Eric靠的则是美国玩意儿——英语。每周五晚,他坐地铁4号线到人民大学站,从A1西北口出来,直行米,踩过满地的办证小卡片,就到了人大东门。除了地铁,还有数十条公交线可以到达这里。这些线路连接了方圆10公里以内的几十所高校。从最近的北京理工大学步行到这里,只需要15分钟。
走进东门,绕过门口那块刻着“实事求是”的大石头和挂着五星红旗的旗杆,就来到一个喷泉。几个石锥用锁链相连,围成一个圈,中心裸露着的出水口和地上的砖块共同构成一个难解的几何图案。除了每年迎新之类的大日子,这个喷泉几乎从不喷水,更像是某个原始宗教的神秘祭坛。可能正因如此,学校专门在旁边挂了一个牌子:禁止进行传教活动。
事实上,这里正在进行的活动与传教有着某种相似性——跨文化的沟通,不同理念和价值观的传播,超越种族和国籍的交往。只不过传的不是教义,而是语言。
晚上6点,人群开始聚集,三五成群,各自生长。9点左右,人数达到最高峰。即使今天这样低于零度的天气,也达到了二三百人。10点以后,人数开始减少,最后几人通常要接近12点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两三百人里面,像Eric这样的老外是绝对的珍稀品种,最多时也不过七八个,大多是在北京工作的人和留学生。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并不都来自于英语国家。但无论国籍、肤色、母语,每个老外身边都围了十个以上的中国人。据一位英语角“角龄”超过20年的老炮儿观察,跟20年前相比,现在老外已经不那么稀奇了,中国人对他们的追捧已经淡了很多。但这些人眼中依然闪烁着对老外的强烈好奇和浓厚兴趣。
在这种一对多的局面下,交流并不是对等的。有经验的老外会主导谈话的节奏,控制话题的走向。就像在朝阳区那所中学的课堂上一样,Eric喜欢把一连串问题抛给面前的中国人,让所有人都积极发言。他先请所有人介绍自己的名字、职业和家乡。如果他去过那个人的家乡,就会用中文说出一两个他熟知的地域符号(“噢,武汉!热干面!”“河南!我去过洛阳!”),老外一说中文,大家就会笑。这一招从未失手。
接下来他会回答大家的问题——阿拉巴马、美国生活、中国旅行、喜不喜欢火锅、喜不喜欢烤鸭、喜不喜欢青岛啤酒……然后他会把话题引到他感兴趣的地方——中国历史:
“我最近在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很有趣。”
“老版的还是新版的?”
“老版吧——经典的那一版。我想知道你们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关羽和诸葛亮。他们是中国人的神。”Bruce答道。
“张飞也不错。可惜他脾气太坏,所以被自己的手下杀掉了。”Shawn补充道。
“噢,张飞死了吗?我还没看到那儿呢。”Eric做了一个遗憾的表情,“我被你剧透了。”
老外的数量如此之少,英语角的绝大部分交流都发生在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如果你刚刚抵达此处,大致有以下三种选择。
你可以找个同样落单的人,一对一单聊。公安大学的大三女生Anna就是这么干的。她像一粒刚被抛进这口大锅的水饺,在水中翻滚了几下,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终于发现了也在东张西望的Susanna。她很快就与这位家庭主妇聊起了她的大学生活。在他们旁边,一位北大女生和一位北航男生也在单聊着,他们高兴地发现对方都来自重庆。“真巧啊!(Whatacoincidence!)”男生使用了这个短语。他拿出手机,扫了她的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