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古人留下这83个字,能写好作文,还能解决

发布时间:2017/11/19 11:23:27   点击数:

今天,“油腻”、“心梗”都被抛在一边,“章子怡”刷屏了。

当看着舞台上两位年青演员的表情,土方君的心里就在想:估计有些童鞋面对妈妈的怒吼/爸爸的心梗/老师的怒火时,眼神和嘴巴估计也是这样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避免怒火呢?

那,就让我们跟着张聪老师到古文中去寻找妙计,先从这83个字的课文开始:

原题:不是文言文课堂——从《学弈》谈起

我们讲了这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下课前,为了说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我们引用了《刘子》里的一段话,并拈出了“心不专一,游情外务”八个字让同学们记在书上。

回家后翻翻书,发现古人那里,关于学习过程中“专注”(注意力)问题的论述还有很多,一些话很可以与我们的课文《学弈》相表里,在这里摘引一些介绍给同学们——

我们先从课上提到的《刘子》说起。《刘子》这本书的作者是北齐时候的文士刘昼(唐宋时候的人多以为这本书是南朝的大学者刘勰写的,其实不是。刘勰是一个佛教徒,而这本书是一个崇奉黄老道家的人写的)。刘昼生前自视很高,但又郁郁不得志。留下这本书,有点求知音于后世的意思。

我们课上选的这段话出自书里的“专学”这一章。

“专学”一开篇就提纲挈领地点明了这一章的主旨——

学者,出于心也。

这句话太要紧了!学习成效的好坏,不看别的,只看你是不是把心思花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刘昼进而解释道:

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

心,是身体的主宰,我们的眼睛、耳朵等一切官能都要靠心来驱使。如果心思没有用在学习上,即便是听了,也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即便是看了,也仿佛什么都没有见到。——这并不是刘昼的创见,很多同学背过《大学》,《大学》里有一句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朱熹曾对他的学生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这个“贴”字很传神——完全合在一起,一丝一毫也不放过,全神贯注(大家品品这个词——全部的精神都灌注在这里),才能得到文章的真谛。

我们学过《庄子》里的一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不分”就是专注!古人是很强调这个“不分”的。“不分”,就是“一”,全部心思就放在这“一”件事上(据说周敦颐老先生的书桌上永远只摆一本书,看这本书就看完它再看第二本,绝没有“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大家可以试试看,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汉代有个大学者叫董仲舒,写过一本《春秋繁露》,里面谈到这个“一”的问题,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确实呀,一只手画方形,一只手画圆形我们尚且感到困难,一心二用就更不容易了。

(刘昼在“专学”里也有类似的话: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具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用也。这段话里的“剟”是方刀,“劂”是圆刀。战国的《韩非子》里也有“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的话,可见这是古人常用的一个例子——其实,这个例子并不是很恰当,经过一定的训练,人是可以做到左右手同时做不同的事情的。这涉及到心理学上的“注意力分配”的问题,我们不在这里饶舌了。)

刘昼接着写道:

离娄察秋毫之末,不闻雷霆之声,季子听清角之韵,不见嵩岱之形。视不关耳,而耳不见;听不关目,而目不闻者,何也?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是以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

这是在强调“注意力”的指向性。

意思是:古时候视力很好的离娄先生,能够看清鸟兽的细羽,却听不见雷霆的声音,吴国的季札,能欣赏弦急声清的音乐,却看不到高山大川。——什么原因呢?是他们的听力、视力有问题吗?不是啊,当你的心思全部灌注在眼睛上时,就一定关照不到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全部心思花在耳朵上了,也就会忘掉自己眼睛看到了什么。

这个话在刘昼之前也有人说过。《荀子》里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吕氏春秋》里也说:“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向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往东看的人







































白癜风可治愈吗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41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