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李巍丨性伪之分荀子为什么反对人性善

发布时间:2019/9/3 18:44:05   点击数:

思想与历史的盛宴

性伪之分:荀子为什么反对人性善李巍

荀子

作者简介:李巍,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广东广州

人大复印:《中国哲学》年03期

原发期刊:《学术研究》年第12期第38-43页

关键词:性善论/人性论/荀子/

摘要:荀子反对人性善,既有基于人性恶的质疑,也有基于“性伪之分”的质疑,意义并不相同:前者只是以一种人性论(性恶论)批评另一种(性善论),后者才是关键,是要彻底拒绝人性论本身,即反对为善的实现提供基于人性的解释。因为性善论不论主张为何,首先是将性与善结合起来的理论。但荀子主张“性伪之分”,则是要将善归于伪,促使性、善相分(或切断性与善的联系)。是故,性善论之不可接受,不在于对人性状况的判断不对,而是根本不应以性论善。当然,荀子否定的不是以人性说明道德上的善(善德),而是政治上的善(善治),因此是把孟子那里本为道德理论的性善论当做政治理论来看。虽然存在“误读”,却因此揭示了性善论的理论界线。

“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遭到荀子激烈反对,这是儒学史上引人注目的思想事件。与之相关的评论,一是批评,强调荀子主张性恶、反对性善,是只见人性中的生理禀赋,未见还有道德禀赋,不如孟子深刻;①另一则是辩护,认为荀子所讲人性恶并非全然为恶,也有先天的善,或至少能在后天转化为善,所以与孟子论性只有侧重不同、没有本质冲突。②不难发现,这两种观点虽然相左,但在理解荀子质疑性善论的原因与意义时,都是把性恶论当做最基本的参照。然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性恶论之于荀子并不重要,因他真正关心的不是人性原本如何,而是如何改造。③这种看法,既非批评,也非辩护,而是消解,即倘使荀子并不看重人性原本如何,则不仅对人性恶的主张不能当真,对人性善的批判也将无关宏旨。可见,人们如何理解荀子对性善论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如何评估性恶论在其学说中的意义。

但荀子对人性恶的主张与对人性善的质疑,是应该分开看待的两个问题。因为回到文本,会发现荀子反性善的理由除了“性恶”,还有个“性伪之分”。虽然二者是荀子思想中密切相关的主张,但对性善论的批评是基于“性恶”还是“性伪之分”,性质大不一样。主张性恶、反对性善,不过是以一种人性论质疑另一种;但基于“性伪之分”的质疑则不同,可说是在反对人性论本身。因为性善论,不论如何表述,首先是一种将性与善结合起来的理论,其实质则是用人性作为初始概念来说明善的实现。但荀子主张“性伪之分”,却是将善归于伪(“其善者伪也”)来切断性与善的关联。是故,如果说“性伪之分”的实质是“性善之分”,则荀子的基本立场就是反对以性论善,即拒绝为善的实现提供人性论的解释。

因之可以想见,无论荀子是否相信人性恶,都会反对人性善。形成这种立场的主要原因,如下所述,是原本作为道德理论的性善论,实际是被荀子当成一种政治理论来加以批判。从一方面说,这固然是对性善论的“误读”;但另一方面,这种“误读”恰恰彰显了性善论的界线,所以有不可忽视的深刻性。

一、人性论的经验依据

那么,就让我们以“性伪之分”为视角,重新检讨荀子质疑性善论的原因与意义。但在此之前,还要先谈谈性恶论,看它在荀子思想中究竟占据何种位置。以《荀子·性恶》为例,其中对“孟子曰:‘人之性善’”的一项反驳可概括为:

〈1.1〉如果人性善,就会否定圣王、礼义的外在教化。〈1.2〉但“圣王之治”和“礼义之化”是事实。〈1.3〉假使没有圣王和礼义,只能导致“天下悖乱而相亡”。〈1.4〉所以,“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很明显,〈1.1〉是论证“人之性恶”的关键前提,那么最先要谈的,就是荀子为何认为性善与教化不能兼容?这所以是个问题,因为在主张人性善的孟子眼中,二者并不存冲突。如《孟子·离娄上》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意谓之一就是“善”的实现不能仅靠内在的“仁心仁闻”,还要靠“先王之道”的法度指导。那么在荀子看来,性善、教化不相兼容,就只能解释为对人性善的涵义有某种特殊理解。④比如《性恶》篇说的“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就明显偏离了言说“善”“恶”的通常语境——不是把它们用作道德词语,指谓德行善恶——而是指谓政治领域的治与乱。⑤按此特殊理解,对人性的判断就成了:

A.人性善:人性趋治

B.人性恶:人性趋乱

很清楚,只要性善被理解为人性趋向秩序,就会否定外在教化。那么只要举出“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的事实(前提〈1.2〉),就能反证人性没有秩序义的善。所以在界定“善恶之分”后,荀子马上以“无辨合符验”批评孟子,正是指责性善论没有经验依据。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不论主张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作为人性论,为何一定要有经验依据?或者更确切地说,有何理由要求人性论是一种经验理论?仍就孟子来说,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他对人性善的倡导是要以性为初始概念来解释德行之善的实现,主要是一种道德理论。而道德理论是否可行,并不取决于经验依据的多寡。因为就像孟子说的“反身而诚”(《尽心上》)“诚身有道”(《离娄上》),道德理论提供的总是关于个人觉悟或内向体证的指导;来自经验的支持,充其量是例证,而非一种道德理论是否成立的根据。比如孟子说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这只是举例说明人性有向善的冲动,却不能说无此例子,天赋善端的道德理论就不成立。所以,当荀子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040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