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人文常识大汇总,再来回顾一遍吧
零碎做题模式ON
常识判断
人文常识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浉河区)、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都匀毛尖(产于产于贵州都匀市)、安溪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以“四大”开头的盛名事物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粤绣(广东)、蜀绣(四川)、湘绣(湖南)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昆明)
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晩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徳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历史盛景
一、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二、汉武盛世
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史称“汉武盛世”。
三、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四、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五、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年-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六、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七、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八、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
其他人文常识
中国流传最广的四大神话分别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首。《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离骚》中的名句。
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而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论语》里的名言。
汉赋是汉代才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汉代著名文学人物有以下一些: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著有散文中的政论文《过秦论》;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乐府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后世人们把乐府机构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汉朝末年建安时期,一些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被人们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曹植《七步诗》中的名句;蔡琰,字文姬,是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其五言《悲愤诗》表现汉末政治动乱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
陶渊明,东晋(公元年年)大诗人。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公元——年)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纪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动活泼,文笔简洁。
巩固练习
?/7/24
01
杜牧《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时南半球地区可能处于春季B.作者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C.“画屏”上可能出现唐伯虎的题词D.“流萤”因体内含有荧光素而发光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及解析
A项,《秋夕》描写的是我国古代七夕节的场景,七夕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北半球处于夏季或秋季,此时南半球处于冬季或春季。
B项,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C项,唐寅,字伯虎,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画屏”上不可能出现唐伯虎的题词。
D项,“流萤”是指萤火虫,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萤火虫发光细胞内的主要物质是荧光素和荧光酶。萤火虫发光细胞内的荧光素在发光时是会被消耗的。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02
下列选项中,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治学三境界时引用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内涵最相近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及解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词人柳永所作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这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恋情的执著。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引用这句,是为表达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而B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自古代的《警世贤文·勤奋篇》,表面意思为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挨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寓意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A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因此A项错误。
C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因此C项错误。
D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因此D项错误。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03
下列教育家与其名言对应不正确的是:
A.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墨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D.荀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及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教育家与其名言的匹配,并选择错误项。第二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出自韩愈的《师说》,韩愈认为“师”和“道”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离的,天下有“道”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并不是墨子所提。因此,选择C选项。
小伙伴们希望腰果自习室下次的主题解决行测/职测中哪个版块的知识点呢?
快来留言告诉小腰果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