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8/5 15:00:05 点击数: 次
问:我们知道荀子的“性恶论”是区别于基督教的“原罪”的。荀子的恶,是人在动物性的情绪与本能。若动物性失控,人与人斗争,演化为社会的分离,乃为恶。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荀子的“性恶论”,又如何防止动物性失控呢??大安法师答:儒家的学者在观照人性方面,他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可能观点也不一样。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都有他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能完全是这个样子,在人性层面,确实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用佛教的法相唯识,《百法明门论》里面来看,人性里面善法有十一种,恶法有二十六种,都是善恶并存的,正因为善恶并存,才具有着修心养性的,抑恶扬善的必要性,那么如果从本质上来看,我们的至善,至善就是超越善恶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东西,也就是天道讲的那个“诚”,那种诚是一念不生的,那种清明的本体的状态,那么这些呢,就是到了无形无相的形而上的层面了,实际上我们修心养性,一定要抵达那个无善无恶的那种本性的层面,再从那个体性上,生起一种止恶扬善的那种修为,这样就逐步地使我们善的一面占主导地位,以至于以后的纯善无恶,所以古人修心养性,就是举心动念他有功过格,功过格,那善的一面知道都有些什么科目,做一个什么善,记多少功,那你过失,犯了一个什么过失,记多少过。然后就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把它记下来,甚至你到细微之处,举心动念,你看看这一念是善念,你就把一个白小石拿出来,如果是一个恶念,就是黑的,然后你看看黑的多还是白的多,那么慢慢地加减乘除,最后白的越来越多,以至于纯白,那么纯白还是有善恶的事相,还不是究竟,其实颜回的修心养性,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克己复礼,一日归仁,天下都这个样子,那对仁的状态,仁,它也有体、相、用,要从这三面去展开,所以孔子对仁的界定,仁这个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而且因人而异,他都是角度不一样,如果从仁的那种体性来说,它就是一个本体性的,绝待的东西,那这种清净的那种仁的本体性的东西,连颜回这么一个复圣,这么一个很有修为的人,也最多能保持三个月不违仁,那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他要到七十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十五立志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举心动念都跟仁的体性相符合,那这个话就我们佛经讲,就是你的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那随智慧,不是心机的智慧,就是我们本具的那个根本智,无师智,自然智,那种般若的智慧,当你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的话,你讲话不会讲错话,你做事不会去做错事,因为你都是般若智慧的引导,所以你发一言就是天下的准则,你做一事就是天下的榜样,那这个都是登地菩萨的水平。关于这点怎么去防止动物性的失控,刚才讲为什么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建立一个自我调控系统,让你有敬畏感,让你不敢去造恶,真正每天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每次都要思惟,就像曾子他这种战战兢兢,到临死的时候才“启予手,启予足”,到了这个时候“吾知免夫”,我到临死的时候才知道,我不会再犯错误,所以这个修心养性,他这种紧张的过程要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的,等到我们行善行成一种自然的惯性,习以成性嘛,学而时习之嘛,为什么孔子《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学,就是你通过这样的学习或者觉悟,你觉悟了这个真理之后,你就要习,要去练习,就像小鸟要练习飞行一样,那你怎么去练习,就是你小气的时候,这时候你得要练习布施,你妒忌的时候,你要练习用宽容,你残忍的时候,你要练习你的慈悲,你愤怒的时候,要练习你的宽恕,这样去练习,这样就慢慢把我们动物性的东西把它控制住,善的力量占到主导地位,然后再进一步,连善恶都两亡,进入到“诚”的境界,“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就是进入天道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以儒家学说的最高的境界,是让我们以人道来追求天道,所以这些都要用儒家的学说和佛教的这种理念,来建立一套调控系统,一种行为的规范和惩恶扬善的强有力的依据,才有可能。?——大安法师《道德危机的原因与应对》印光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老人家所出生的时代也正是我们中国内忧外困的乱世,他出生在一八六一年,也正是鸦片战争后的时候。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也面临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危机——那样的一个时代。腐败的晚清政府也走向了它那个朝代的末路。在那个改朝换代的时代,也有一批中国的知识“精英”在寻找着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当时自然的去向西方学习,探讨苏俄的道路。所以那个时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我们本土的文化有一种负面的评价。这种负面评价都已经作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共同的一个现象,只要有点知名度的知识分子都是在贬低我们的本土文化,试图全面西化或者走苏俄的道路。在这种欧风东渐的时代,在我们本土文化面临着全面颠覆的时代,还有一批高僧大德在那样的时代做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把我们儒、佛圣贤的道脉——这种即将断绝的圣学,用他们大无畏的精神、身体力行的道德风范来传承。印光大师就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当中所出现的一位祖师。他虽然自己的修行和教化众生的方法,特别张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法。这是非常具有超越性的出世间法的核心佛法。同时印祖也仍然以他的大悲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zz/1652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