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ldquo西道孔子rdquo扬雄

发布时间:2022/3/15 12:08:26   点击数:

成都市郫都区郊外的一片旷地上,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坟墓,在松柏掩映下,显得孤寂而傲然。这里地处“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友爱镇,鲜有人知道这座墓地的存在,更不知墓地主人为何方人士。

提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几乎无人不晓,其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名句,更是流传千古。子云亭当年的位置,就在如今这片墓地附近,只可惜它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

扬雄墓,又称“子云坟”。墓主人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下同)人,是汉朝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思想家。这位年前的蜀中大儒,被后人誉为“西道孔子、文化宗师”——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扬雄雕塑。

追随隐世高人严君平

清静无为好读书

《汉书·扬雄传》里记载:“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这一段文字简略地勾勒出了扬雄的身世、性情、学问等基本情况。

扬雄的祖先出自周代的伯侨,有着周王室的血统。在楚汉相争时,扬雄的先人们为避战乱,溯江而上,居住在巴郡江州(今重庆市)。其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郡(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太守,后为逃避仇家迫害,扬季弃官,“复溯江上”,来到岷山之南的郫县,附近郡邑为成都,故本传又说扬雄是“蜀郡成都人”。

公元前53年,扬雄出生在郫县。据《汉书》本传中扬雄的自述:“有田一廛,有室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一廛即一百亩。当时的百亩之家,属于典型的小自耕农,粗衣陋室,终年劳碌。扬氏人丁也很单薄,“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扬雄在《逐贫赋》中说:“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可见其生活境况之艰难。

扬雄小时候有些口吃,内向寡言,不善交际,但酷爱读书,喜欢沉思。他接受过很好的启蒙教育,认识许多奇字、僻字和难字,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他博览群书,并不专治一经,“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章句,是指西汉今文经学的特点,世守师说,不敢越雷池一步;训诂,则是东汉古文经学的特点,主张博览泛观,东汉时期的古文大师,如桓谭、班彪、班固、王充等人莫不“博览群书”。可以说,扬雄在当时冲破了西汉今文章句的束缚,开创了朴实的古文风气。

扬雄《自序》有言:“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嗜欲。”他这种为人清高、不事俗品的修养,与他的老师严君平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严君平,本姓庄,名遵,成都人。其博学德高,是一位隐于市井的道学高人。《汉书》说君平汉末卖卜成都市,借卜筮来宣扬正道,启人善心:“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各因势利导之以善。”虽以卜筮为业,但不以盈利为目的,每天只接待几个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他淡薄荣利,洁身自好,不求为官,“不为石,不为玉,常在玉石之间”。

扬雄早年跟随严君平游学,对自己的老师十分敬重。后来,他在《法言·问明》中称赞恩师:“蜀庄沉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蜀庄”,即蜀人庄遵,也就是指严君平。这句话的意思是严君平深沉玄默,不屑进见权贵,不贪财货,隐居幽处,自甘淡泊,从不改变节操。扬雄还夸赞他说,即便是如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珍宝,都比不上他高贵。由此看来,严君平对扬雄为人和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蜀中,他还遇到另一位思想开放、视野开阔的老师林闾翁孺。林闾翁孺是临邛人(今成都邛崃),善古学,同时也擅长文字学。扬雄拜他为师,为后来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的扬雄,最为推崇的文学家是屈原和司马相如。在他心目中,历史上文才最好的就数屈原。他为屈原不被楚君接纳最终投江而死,感到十分惋惜。每次读屈原的作品,他都会悲伤流泪。但他认为屈原江投的选择不妥当,“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他主张人生应顺其自然,无可无不可,不必与命运抗争。为此,他还创作了《反离骚》,摘取屈原《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批评屈原的不明智,并将文章从岷山上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不过,扬雄晚年对屈原的评价宽容了许多,在《法言·吾子》中,他写道:“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赞美屈原的品质就像玉石一样,德行高尚,具有智慧。

“四大赋”横空而出

才思过人动天子

扬雄热爱写作,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蜀地为题材的,比如记录蜀地历史的《蜀王本纪》和铺陈蜀郡地理、物产、习俗的《蜀都赋》。《蜀王本纪》是最早记载古蜀神话与历史的地方性史料,记录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望帝)、鳖灵(开明)这五位古蜀君主的相关神话,以及五丁开山、秦惠王伐蜀、老子出关、李冰治水等有名的历史故事与传说。《蜀都赋》辞藻华丽,写景状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都邑大赋之先河。东晋王羲之《蜀都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都曾提到扬雄的《蜀都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其远承《诗经》,近仿《楚辞》,兼收战国纵横家和先秦诸子的作品特色。一篇好赋,往往集作者辞章、才气、哲思与数典于一体。赋也是文人才学识德等素质的综合体现。“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扬雄自述因追慕前辈乡贤司马相如,常常仿照其制作大赋。在扬雄出生前多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以其辞藻富丽、结构宏大的《子虚赋》《长门赋》《凤求凰》等名篇,成为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被后人称为“赋圣”和“辞宗”。后来,扬雄成为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大的辞赋家。《文心雕龙》有“扬马”并列的提法。

扬雄《答刘歆书》说:“雄始能草文,先作《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及《成都城四隅铭》,蜀人有杨庄者,为郎,诵之于成帝。成帝好之,以为似相如,雄遂以此得见。”

看来,扬雄的才华令天子也动容了。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扬雄已经41岁了,此前从未出过蜀地的他来到京师,在朝廷等待诏命。当时,汉朝的宫廷正频繁地举行各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需要为文像司马相如那样的人来润色鸿业。

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春,扬雄跟随成帝来到了甘泉,郊祀泰畤,并为此创作了《甘泉赋》。扬雄将甘泉宫称作神话中的帝室“紫宫”,想告诉皇帝这已超出人力的范围,只有天神才能雕琢。这与后来诗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讽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个月后,成帝行幸河东,远祠后土,沿途历观殷周圣迹。扬雄呈上了《河东赋》,认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兴师动众,祈求神灵,不如踏踏实实地勤己修政,励精图治。

元延二年十二月,成帝外出狩猎,扬雄也一同出行。他又向皇上献上了《校猎赋》,讽喻规劝其不要重犯前人奢侈淫逸的过失。元延三年,成帝想要对胡人夸耀自己苑囿中禽兽之多,于当年秋天命令征发百姓到终南山去围猎。扬雄写下《长杨赋》,借“翰林主人”与“子墨客卿”的对话,对长杨射猎作了夸张的描写,亦表达了希望统治者对这场“扰于农民,三句有余”的荒唐做法有所反省。

这几篇大赋,可谓扬雄呕心沥血之作,史称“四大赋”。扬雄作四赋,免不了有歌功颂德之嫌,在形式上又多模仿相如作品,但其用思构辞,保留有自己的特色,且寓讽于赋,不同于一般庸者陈陈相因的模拟。只可惜成帝并没有领会扬雄的讽谏之意,唯对其华丽的文采印象深刻。成帝认为扬雄是一个奇才,任命他做了黄门侍郎。

郎官是皇帝的近臣,但是一个低级官职,是通往高级官职的初始台阶。与扬雄一起担任郞官的,有后来权倾一时的王莽和刘歆,还有董贤、李寻等。据扬雄《答刘歆书》,他接受成帝诏命,并非想要仕途腾达,只是为了求得生活保障,以便安心地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扬雄在担任黄门侍郎不久后,就向成帝提出,愿意免受三年俸禄,摆脱日常工作,自在地读书。成帝也算是惜才之君,下诏允许他领着俸禄,到“国家藏书室”——金匮石室看书。这为他此后几部重要著作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的扬雄文化苑。

大隐于朝著《太玄》

才智开通入圣道

扬雄在京师度过了30年的宦游生涯,先后经历成帝、哀帝、平帝和王莽的新朝四世两朝,却只在王莽初期转任过一次官职,做过十年中散大夫。扬雄的京师30年,可分为两段:成帝时期,他作文学侍从,以文赋蜚声京华;哀帝、平帝和王莽时期,他大隐于朝,潜心学术。

成帝末年,扬雄逐渐发现赋的反讽功能有限,意识到“赋劝而不止”,“辍不复为”。他晚年作《法言》时曾反省:“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显然,晚年的他早已志不在此。不再作赋的扬雄,将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对《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研究与解释中。他后期所作的《太玄》《法言》等,均是模仿儒家经典。

哀帝时期,是扬雄创作上的高产期。当时,外戚丁氏、傅氏及佞幸董贤先后当权,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依附他们,多平步青云。扬雄不屑同流合污,不愿卷入外戚专权的斗争中去,于是转向研究天文历法,运用浑天说原理入《太玄》,以寄托天人之思,创造了一种新的模拟天道人事运动变化规律的哲学。《太玄》是模仿《周易》的产物。扬雄认为经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周易》。他将“玄”视为宇宙的本源,强调正确认识自然的必要性,驳斥了所谓的神学和谶纬之学。

而扬雄的淡泊自守,遭到无知之徒的嘲笑。对此,他作《解嘲》一篇,忠告热衷钻营的势利之人:“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拏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庭;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他清楚地看到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认为物极必反,预测到当权者乍荣必乍衰的前景。他的预言不久就应验了,哀帝驾崩,董贤罢官自杀,丁、傅等外戚退出历史舞台,之前的外戚王氏卷土重来。得意者一夜之间荣华尽失。

扬雄则始终超然于名利,一心治学著书。《太玄》写成后,由于思维独特,文字艰深,“观之者难知,学之者难成”。有人批评说:美味要合众人的口味,音乐要让众人感到悦耳,著书也要使众人喜好。但有识之士却称赞他与圣人同功,桓谭《新论》曰:“扬子云何如人邪?答曰:扬子云才智开通,能入圣道,卓绝于众,汉兴以来,未有此人也。”作为扬雄的知己,桓谭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扬雄。《新论》有这样一则记载:张子侯用“西道孔子”来赞美扬雄,但桓谭依然不满意,说:“孔子能说只是鲁国的孔子吗?他也可以说是齐国的孔子、楚国的孔子”,言下之意,扬雄不仅是西部孔子,也是东部孔子,他的意义已不限于某一地区。

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也称赞:“扬子云作《太玄》经,造于少思,极囗冥之深,非庶几之才,不能成也。孔子作《春秋》,二子(扬雄、阳城子玄)作两经,所谓卓尔蹈孔子之迹,鸿茂参贰圣之才!”天文学家张衡说:“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似,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复二百岁,殆将终乎?所以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极尽赞美之词。大儒司马光比喻说,如果《周易》是天,《太玄》就是升天的阶梯。他还亲自为《法言》《太玄》作集注,传播扬雄的思想主张。

君子忧道不忧贫

以传圣人之业为己任

哀帝之后,平帝即位,曾与扬雄同列的王莽为大司马,“权倾人主,所荐无不拔擢”,可是扬雄却“三世不徙官”,班固称其“恬于势利乃如是”。他一如既往地从事学术研究,继《太玄》之后,又写了《法言》一书。《太玄》探讨宇宙万物及天人关系,《法言》则探讨政治伦理等人生问题。《法言》共13篇,采用语录体,模仿《论语》。班固说:“自雄之没至今40余年,其《法言》大行,而《玄》终不显。”《法言》以其义正辞易,比《太玄》获得更多的读者,在东汉初年已十分流行了。

扬雄还仿《仓颉》作《训纂》,这是一部汉字单词字书,在南宋末年已经散失,今有清人辑本。

元始五年平帝驾崩,次年王莽居摄,三年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一时间,诸多势力文人又竞相投机谋官。扬雄仍不为所动,后因久未转官,才被升了一格,转官中散大夫。扬雄的工作乃是“校书天禄阁上”,主要是整理古籍。可是由于他接受了王莽的提升,落得“莽大夫”这个不雅的称号。

新朝时期,扬雄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续史记》和《方言》。他续补《史记》,增加了在司马迁之后百余年间的内容。《方言》则是一部记录当时全国范围内各地语言资料的工具书,不仅保存了汉代方言资料,而且在语言发展规律和方言性质上给后人极大启发。为此,他前后花了27年时间搜集整理各地方言。有当代学者表示,扬雄依靠个人毕生精力,研究全国方言,这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第一次。

扬雄晚境颇为窘迫,好在他收了一个好学生,即钜鹿侯芭。钜鹿侯芭在扬雄最困难的时候,诚心追随其研习《太玄》和《法言》,实属难能可贵。天凤五年(公元18年),71岁的扬雄在凄凉落寞中死去,还是这位关门弟子负土成坟,并心丧三年,就像当年孔门弟子一样,尽了弟子之礼。

综观扬雄一生,以圣人之业自任,不以产业为意,“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是一位“忧道不忧贫”的君子。他继承了古代巴蜀文化中天文历法、艺文辞赋、阴阳占筮和黄老道术等传统文化,既是天文学家、辞赋大家,又是精研易学的大师和清静无为的道学家,更是一位博学的儒者。在他看来,孔子是先秦诸子中最伟大的圣人,“圣人之书、言、行,天也”“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扬雄融会儒道两家思想,创造了一个严谨而精细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创作的《法言》和《太玄》两部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和儒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与此同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于世的天人感应、鬼神图识等宗教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具有回归先秦儒学注重理性和道德实践的精神内核,对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扬雄并不赞同,提出“人性善恶混”的著名命题:“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善性,同时认为仁、义、礼、智、信皆重,不可偏废。

司马光推尊他说:“扬子直大儒邪!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扬子而谁?孟与荀殆不足拟,况其余乎?”认为他是孔子之后第一人,孟子、荀子都无法相比。

访谈

为“扬雄故里”鼓与呼

访谈嘉宾:

周高鹏成都市郫都区政协委员、郫都区国学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

于润石成都市郫都区扬雄学会会长、子云书院主人

记者:作为郫都区政协委员、区国学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在挖掘弘扬扬雄文化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周高鹏:郫都区国学文化促进会于年3月成立,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宣传郫都人文历史。作为区国学会的执行会长,同时又是区政协委员,为郫都区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是我的分内之事。

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是扬雄故里。照理说,友爱镇乃至郫都区应以扬雄为名片,着力打造中外驰名的扬雄故里,以厚重的扬雄文化来发展本地的旅游业,增添“古蜀之都”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但此前郫都区在这方面的打造、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在今年5月召开的区“两会”上,我提交了《关于高起点打造扬雄故里发展郫都区特色旅游业的建议》的提案。

在这份提案中,我建议将友爱镇整体打造为扬雄故里。从环境整治及造景工作着手,修葺扬雄墓园;重建扬雄故居、子云亭及扬雄纪念馆;打造扬雄辞赋大道;条件成熟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友爱镇修建汉代风格的仿古一条街。同时,加强文化包装和宣传力度,扩大郫都区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做法有:在郫都区形成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扬雄文化研究中心暨文献资料中心,经常性召开高规格的扬雄文化学术研讨会;广泛搜集关于扬雄的传说、民间故事、逸闻趣事,编印成册,或改编为连环画、卡通画,或制作成明信片,在全景区广泛发售,并筹拍关于扬雄的影视作品;在景区推出有扬雄符号的各种旅游纪念品,以及扬雄系列食品,如可将本地青蒿炖肉、炖肘子更名为扬雄炖肉、子云肘子;结合郫都区的望丛歌会、蜀商恳亲大会等平台,举办扬雄旅游文化节、扬雄辞赋朗诵会、扬雄祭奠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聚集人气,挖掘商机,提升郫都区的知名度、美誉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郫都区已在扬雄故里友爱镇规划建设扬雄文化主题公园,包括西蜀子云亭、辞赋林、墨池等艺术设施和载体,串联扬雄文化苑、扬雄绿道等文化景点,致力打造成都文旅新地标。

记者:听说您是外省人,为什么选择在郫都区安家,并且还在友爱镇农科村复建了子云书院?

于润石:是的,我是河北沧州人,从事图书出版发行有20多年了。年第一次到郫县(现成都市郫都区),进一步了解了扬雄的生平事迹,就被他彻底“征服”了。在我看来,扬雄是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含金量最高的一位全才、通才。他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也是历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音乐家。总之,他是“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后世誉为“大汉文宗”“学圣”“耕读鼻祖”“知行合一第一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标杆和楷模,是为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圣贤。

我夫人梁琳筠是一位作家,跟我一样仰慕扬子云。我们夫妇二人花了3年时间,在友爱镇农科村复建了子云书院,于年正式建成。说起来,子云书院已有年文脉历史——北宋诗人张俞,非常重视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在郫县创办了“少愚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明代时期,为纪念西汉大儒扬雄,“少愚书院”改名为“子云书院”。

子云书院。

子云书院以传统、人文、自然与国学等为文化基准,常年举办一些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并成立了“子云读书会”。为了更好地传播扬雄文化,我们通过制作出版绘本、文创产品等方式,进行挖掘、宣传工作,目前还打算筹拍相关电视连续剧,并准备明春推出首届扬雄祭祀大典。此外,积极推动扬雄文化进校园,我本人也坚持在郫都区的一些中小学讲授相关历史文化选修课,有当地人打趣地说我比95%的郫都人更了解郫都。作为一名外地人,我当选了“郫都十大乡贤人物”,感到很荣幸。

来源丨《四川政协报》年12月18日第4版

图文编排丨张荣康

校检丨谭雯琪

责任编辑丨董彦

审核丨张毅

喜欢就请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66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