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middot成相第二十五

发布时间:2021/8/1 12:19:03   点击数:

编号:XZ25-1-1

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

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埶移。

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下爱民。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

让我敲鼓说一场,先说世间的祸殃,愚昧昏庸又糊涂,竟然陷害那忠良。君主没有好国相,就像瞎子没人帮,无所适从多迷惘。让我陈述那根本,请你把它仔细听,愚昧独断又专行,国家大事办不成。君主嫉妒又好胜,群臣没人敢谏诤,灾难一定会降临。考察臣子的过错,要看他是怎么做,是否尊君安祖国,崇尚贤人道义多。拒绝劝谏又文过,愚昧附和君主说,国家一定会遭祸。什么叫做不贤能?国家内部多私门,紧密勾结封闭君,同党布置一层层。远离贤人近谗人,忠臣被隔不得近,君主权势被侵吞。什么叫做有德行?君臣职分能分明,对上能够尊重君,对下能够爱人民。君主真能听从他,天下统一全平定,四海之内都归顺。

成相是一种中国先秦民间说唱艺术,被认为弹词之类说唱艺术的源头。“相”是一种击节乐器,其形制有两说,一说为舂牍,另一说为搏拊,以手拊拍。成相的曲调,由六句组成一章,句式为三、三、七、四、四、三,中间的四、五两句不押韵,余则有韵。从本篇来看,当为三三七四七。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宣扬荀子的政治主张。

世间的殃祸,愚昧昏庸又糊涂,陷害忠良,让君主没有贤良辅佐,像盲人没有人帮助一样,不知道正路在哪里。

请布基是陈述根本,慎圣人疑似错误,圣人应为“听之”。愚蠢霸道又独断专行,事情就会很混乱。如果君主猜忌又好胜,群臣只能三缄其口,否则会遭受祸患。

评论臣下的功过,要看他的具体行为,是否尊敬君主、安定国家又崇尚贤德。如果放弃了直言劝谏,掩饰过错,愚昧地附和君王,国家一定陷入灾祸之中。

什么叫做无德行?国人大多唯利是图,结党营私欺瞒君主。如果疏远贤人,任用谄媚小人,忠臣被蔽塞没有出路,君主的权势就会被侵夺。

什么叫贤能?君臣道义分明,对上能尊重君主,对下能爱护百姓。君主真心听取大臣的建议,天下能统一安定,四海之内都能归顺。

编号:XZ25-1-2

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蹙。愚以重愚,闇以重闇,成为桀。

世之灾,妒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卑其志意,大其园圃高其台。

武王怒,师牧野,纣卒易乡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

世之衰,谗人归,比干见刳箕子累。武王诛之,吕尚招麾殷民怀。

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

世之愚,恶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

再说君主的祸灾,在于谗佞都显贵,贤能逃亡全躲开,国家因此而垮台。愚昧之上加愚昧,已经昏庸又加倍,成为夏桀同一类。武王因此而发怒,进军牧野攻打纣,纣王士兵齐倒戈,微子投降做俘虏。武王赞赏微子启,把他封在宋国住,建立庙宇供祭祖。商代已经很衰亡,谗人趋附商纣王,比干被挖出心脏,箕子被囚入牢房。武王诛杀了商纣王,姜子牙帅旗空中扬,殷民纷纷来归降。再说人间的祸殃,厌恶贤能的宰相,子胥被杀而死亡,百里陪嫁到他邦。穆公任用百里奚,匹敌五霸国家强,设置六卿威风扬。再说人间的糊涂,憎恶伟大的名儒,不被重用遭驱逐,孔子几次被围住。展禽三番被废黜,春申德政被废除,儒术基业全倾覆。

君主的灾祸,就是奸邪佞臣都显达,贤能之人逃亡离开,国家被颠覆灭亡。愚蠢的人更加愚蠢,昏庸的人更加昏庸,就如同夏桀一样。

人世间的灾祸,就是嫉妒贤能之人,让飞廉、恶来这种粗莽之人执掌朝政,这样使纣王意志堕落,沉溺于园林高台之中。恶人当道,君主会被引到偏路,纣王就是如此。

武王对于这种危害国家人民的行为发了怒,陈师牧野与纣王对峙,纣王的很多士兵当场倒戈投降。武王战胜后,善待商重臣微子启,把他封在宋国居住,保留殷商祖庙让他继续祭祀,延续了商的祭祀传承。

商末之时情势衰微,谗佞小人归附纣王,忠臣比干被剖出心脏,箕子被关入囚牢。武王任用姜子牙为元帅,征伐诛杀了暴虐的纣王,商朝的百姓主动归顺。王师征伐,百姓翘首以盼,欢迎武王大军到来。

人世间的灾祸,就是奸佞嫉妒贤德之人,伍子胥被杀害,百里奚流落他乡。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设置六卿,国家富强,与五霸相抗衡。能任用贤良国家就会富强,嫉妒杀害贤良国家必定破败。

人世间的愚蠢,就是憎恨大儒,让他们处处碰壁,哪怕是孔子也困于陈蔡之间。柳下惠三次被启用,三次被罢黜,春申君被杀害,努力的事业也都付之东流。这些遵行儒道的人,自身德行高洁,却也遭人嫉妒,受困于灾厄之中。

编号:XZ25-1-3

请牧基,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

基必施,辨贤罢,文武之道同伏戏,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

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慎墨季惠,百家之说欺不详。

治复一,修之吉,君子执之心如结,众人贰之,谗夫弃之,形是诘。

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人而有势,直而用抴必参天。

世无王,穷贤良,暴人刍豢,仁人糟糠;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

请听治国的根本,在于思慕用贤臣,唐尧距今虽万代,依然可见其德政。谗人作恶无止境,险恶邪僻心不正,怀疑用贤的方针。基本国策须实施,辨别贤才与无知,文王、武王的政治,以及伏戏都如此。遵循此道国家治,不遵循它混乱至,为何怀疑这种事?总括敲鼓我所唱,就在辨明方法上,国家大治的准则,在于效法后代王。慎、墨、惠子与季梁,以及百家的主张,胡言乱语真不良。治国大道归于一,修行此道就大吉,君子执行这法则,内心如同打个结。众人行为不一致,谗佞之徒把它抛弃,利用刑罚来处置。一杯水啊极其平,端起它来不斜倾,心计若像这样正,就像伟大的圣人。如果有权不忘本,严正律己宽容人,如用舟船接客乘,功高齐天一定成。世间没有好帝王,走投无路那贤良,残暴之人鲜肉尝,仁德之人吃糟糠。礼崩乐坏都灭亡,圣人隐居又躲藏,墨家学说流行广。

治国的根基在于要思慕任用贤臣,尧离开万载也能见其德行。谗人作恶无休无止,阴险邪僻,心思歹毒,让人心生畏惧。

想要基业发展,就要能分辨贤良与愚钝,文王武王治国之道与伏羲相同,能够遵循这条大道的国家就会治理得当,违背大道就会混乱,无需怀疑。

想要国家治理得当,就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最高的准则就是效法后王,也就是效法当今的君主。慎到、墨翟、季梁、惠施这些,以及百家的主张,没有遵循治国的准则,所以行之无效。百家学说各有其长,但偏离了大道根本,所以没有长久。墨子主张虽然实用,但也需要身体力行之人推动,在最初的墨子门人逐渐离世后也就再难以支撑。

治国的大道归之于一,也就是人道、王道,修行此道就能顺利,君子顺行这条道就会内心坚定。其他人不能坚守大道,奸佞之人把大道抛弃,利用刑罚来治理国家。

一碗水很平,即使端起来也不倾覆,如果人的心术能如此,就可以比拟圣人。人如果有了权势,待人还能正直大度,那么一定能获得绝世功勋。用水喻人心,如果能处于高位还心如止水、爱民如初,那一定会有成就。

如果世上没有圣明的王者,社会环境就会十分恶劣,贤良一定会处于困苦之中,恶人饮酒吃肉,仁人会吃糠咽菜。礼崩乐坏,圣人隐伏不出于世,墨家的学说就会广为流传。

编号:XZ25-1-4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治之志,后埶富,君子诚之好以待。处之敦固,有深藏之,能远思。

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

治之道,美不老,君子由之佼以好。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

成相竭,辞不蹙,君子道之顺以达。宗其贤良,辨其殃孽。

治理国家的纲领,就是礼制与用刑,君子用礼来修身,百姓怕刑而安宁。彰明美德慎用刑,不但国家能太平,普天之下全平定。治理国家的意念,权势财富放后边,君子真心为国家,凭此善心等推荐。对此忠厚意志坚,深深把它藏心田,能够考虑得长远。思考如果能精心,思想开花定丰盛,爱好它啊又专一,神而明之便养成。精心神明紧相跟,专心一致不二分,就能成为大圣人。治理国家的正道,完美经久不衰老,君子遵循这正道,美好之上加美好。对下用来教子弟,对上用来事祖考。敲鼓说完这一场,我的话语还没光,君子遵行我的话,顺利通达幸福长。千万尊崇那贤良,仔细辨明那祸殃。

治理国家的纲领,在于礼法与刑罚共同使用,君子以此修行,百姓靠此获得安宁。宣扬德行,谨慎使用刑罚,能够国家安定,四海升平。礼与刑二者并用,约之以礼,罚之以刑,既让百姓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又处罚错误的,给人们以警示,但刑罚要适度,能起到警示作用就足够了。

治理国家的观念,权势和财富要放到后边,君子一定要诚此意,好以待用。为人敦厚意志坚定,能深谋远虑而不会显现。君子治国,应当追求百姓的安居乐业,如果醉心于权势财富,那么一定会走偏。

思维能够专精,思想就能绽放光明,爱好而专心不二,就能通于神明。能够聚精会神、专一不二,就能成为圣人。反应当为“及”字之误。在确定了正确的思路后,一定要坚持住不改变,不管是修行自身还是治理国家都是如此。圣人就是能聚精会神,专一不二。

治理国家的正道,美好而不会过时,君子能遵循此道,就能好上加好。对下能以之教诲弟子,对上能够侍奉祖先。治理国家的王道,并不是一时的,其核心思想是不变的,具体实施则会结合时代特点。君子修行自身也都是依据大道的,不断传承而内核不变,所以既可以上祭祀于祖先,又可下教导于弟子。

成相竭一段,是演唱的一小节结束。演唱结束而意未尽,君子应当谨遵大道,端正自身行为,一定要尊崇贤良,仔细分辨祸患与灾殃,不可被蒙蔽。

编号:XZ25-1-5

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

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虽有圣贤,适不遇世,孰知之?

让我敲鼓说一场,说说圣明的帝王。尧、舜崇尚贤德人,亲自来把帝位让。许由、善卷志高尚,看重道义把利忘,德行显扬放光芒。尧让帝位给贤人,全是为了老百姓,普遍造福爱众人,恩德布施全均匀。上上下下都治理,贵贱有别等级分,职分分明君和臣。尧把帝位传贤能,虞舜遇上好时辰,推崇贤能与德行,天下治理得太平。现在虽然有贤圣,恰恰不遇好时运,谁能知道他贤能?

接下来讲述上古圣明君王的故事。尧、舜推崇贤德之人,将天下禅让给贤良之人。许由、善卷,都是上古时的高洁之士。尧想禅让于许由,许由推辞不受,逃至箕山农耕而食,再次想让他做九州之长,许由跑到颖水边清洗耳朵,表示不愿听污浊言论。善卷做过尧、舜的老师,也拒绝了尧舜的禅让。《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庄子·杂篇·让王》记载尧舜禅让时选取贤人的事: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之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舜让天下于子州之伯,子州之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捲捲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尧让位给贤能之人,是一心为了百姓,造福大众,遍施恩德。上下治理得当,贵贱分明,君臣之义明确。尧以禅让方式让舜继承帝位,就是秉持着一颗公心,选择最适合治理天下的贤人,继续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上下贵贱有分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最恰当的治理方式,确保资源的高效分配。

尧把帝位传给了贤德之人,舜遇到了好时机,继承了帝位,崇尚贤能与德行,天下治理得当,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有圣贤之人,却生不逢时,又怎么能为人所知呢。贤人想要发挥作用,除了自身出众的德行才能外,也要有恰当的时机和社会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才造就了舜这样伟大的圣王。

编号:XZ25-1-6

尧不德,舜不辞,妻以二女任以事。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

舜授禹,以天下,尚得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

尧不自夸有德行,舜不推辞来做君,尧把二女嫁给舜,又将国事来委任。伟大的人啊是虞舜!朝南而立在朝廷,万物齐备都丰盛。舜把帝位传给禹,将天下大权来相许,崇尚德行把贤举,不丢规矩有次序,外不避嫌把仇取,内不偏袒把儿去,贤能之人就给予。

尧不自夸德行出众,舜不推辞天下之位,尧把两个女儿嫁个舜,并且把君主权力交接给他。舜也是非常伟大的,南面而坐,垂拱而天下治。尧在位七十年后,询问天下的贤人,大臣推举了舜,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对他进行考验,在确定了舜的德行能力后,将帝位传授给了他,舜能合理任用贤人,天下治理得当。《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发掘、考验舜的事: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凪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舜将帝位传授给了禹,也是一心为了天下之人,崇尚德行推举贤人,维护国家的秩序。对外推举不避开仇人,对内不袒护亲人,只是根据贤能来授予。舜根据贤德将位传给禹。《尚书·大禹谟》记载,舜因为禹的德行与功绩把帝位传给了他,并传授他治理天下的道理: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

编号:XZ25-1-7

禹劳心力,尧有德,干戈不用三苗服。举舜甽亩,任之天下,身休息。

得后稷,五谷殖;夔为乐正鸟兽服;契为司徒,民知孝弟尊有德。

大禹操心用武力,尧有德行不着急,盾牌戈矛全不用,三苗心悦诚服帖。提拔虞舜田亩里,给他天下使称帝,自己离位去休息。得到后稷管农务,教导人民种五谷,夔做乐正奏乐曲,鸟兽起舞全驯服。契管教化做司徒,民知顺兄孝父母,有德之人受敬慕。

大禹为天下劳心劳力,尧德行天下皆知,不用武力就令三苗归服。从田间发掘推举了舜,自己离位去休息。大禹去征伐反叛的三苗,未用武力,修文德令三苗归服。《尚书·大禹谟》记载了舜让苗民归服的事: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得到后稷管理农事,教会人们种植五谷;夔担任乐正掌管音乐鸟兽都归服;契担任司徒管理政教,百姓知道孝悌懂得礼义,尊重德行出众的人。舜帝能把恰当的贤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发挥出巨大作用。《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安排百官的事: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联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编号:XZ25-1-8

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

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天乙汤,论举当,身让卞随举牟光。道古贤圣基必张。

复禹治水有大功,疏导排泄治大洪,排除祸害为民众,驱逐流放那共工,北方开掘那九河,全国河道都疏通,疏浚三江流向东。夏禹领导治水土,安定天下重任负,亲自为民来奔走,做事劳累又辛苦,得到伯益、皋陶、横革、直成作辅助。契因玄鸟称玄王,生下昭明好儿郎,开始住在砥石冈,后来迁到封地商。十又四代传下来,便有天乙做商王,天乙就是那成汤。商王天乙号称汤,选拔人才都恰当,亲自让位给卞随,又把天下给务光。遵循效法古圣王,国家基业必扩张。

大禹治水建立了巨大功业,遏制疏导治理洪水,铲除了百姓之害驱逐了共工,在北方开掘九条大河,疏通十二州的水道,让三条大江也疏浚东流。《尚书·禹贡》记载了禹治理洪水的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

禹治理水土,平定天下,辛劳奔走为百姓操劳。得到益、皋陶、横革、直成等人辅助。

契据传由母亲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被称为玄王。《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契原住于砥石,后因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他的儿子昭明继承了他的遗志,十四世之后天乙为商王,也就是成汤。

天乙号称为汤,知人善任十分恰当,尊重贤人,也曾效法先贤想要把王位让给卞随和务光,他们都以生命为代价推辞,记载于《庄子·让王》: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又因瞀光而谋,瞀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椆水而死。汤又让瞀光曰:“知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

编号:XZ25-1-9

愿陈辞,世乱恶善不此治。隐过疾贤,长由奸诈鲜无灾。

患难哉!阪为先,圣知不用愚者谋。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中不上达,蒙揜耳目塞门户。

门户塞,大迷惑,悖乱昏莫不终极;是非反易,比周欺上恶正直。

正直恶,心无度,邪枉辟回失道途。己无邮人,我独自美,岂独无故?

请听治国的根本,愿把说辞来张扬,世道混乱恶善良,却不治理这状况。隐讳过错恨贤良,任用奸诈作主张,那就很少没祸殃。遭殃遭殃真遭殃。歪门邪道是志向,圣人智士不任用,却和蠢人去商量。前边车子已倾覆,后车尚未知改向,何时觉悟不乱闯。君主实在不觉悟,不知如此会受苦,迷惑糊涂不作主,上下颠倒成下属。忠言不能告君主,君主耳目被蒙住,就像堵住了门户。听言途径被堵住,就会迷乱极糊涂,惑乱昏暗真愚昧,永远如此没限度。是非颠倒正为误,互相勾结骗君主,正直之士被憎恶。正直之士被憎恶,君主心中没法度,邪曲不正又险恶,昏乱迷惑失正路。自己不要责怪人,唯我独好太自负,难道自己没错误?

接下来继续讲述,世道混乱善恶不分,没有人治理。掩饰犯下的过错,嫉妒贤良,长期任用奸佞之人,很难会没有灾祸。在混乱的世道中,君主不能任用贤人,就无法改善社会环境,也会给国家招来灾祸。

治理国家的祸患,是与别人对着干,不能任用圣人智者,反而和愚蠢的人一起谋划事业。前面走的车已经倾覆,后面的还不知道更改,不知何时能发觉。历史上任用愚者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后世的君主不能以之为戒,仍蹈覆辙,走在了国家衰弱乃至灭亡的道路上。

如果君主不能明悟治国方向的错误,不知这样做会受怎样的苦,糊涂地选择了治国的方向,上下颠倒易位。忠言不能传到君主耳中,耳目被蒙蔽,劝谏的门户被堵塞。奸佞之人当道,国家就会混乱不堪,君主也就听不到忠臣的声音。

进谏的门户被阻塞后,君主更加迷惑混乱,一直持续无法停止,是非曲直都会被颠倒,小人结党营私欺骗君主,正直之人被驱赶憎恶。因为无法听到正义的言论,被迷惑的君主也就没法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一直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正直的人被憎恶,君主心中就没有了法度,会变得邪恶乖僻而失去正路。之所以成为这样,君主也不应怪罪他人,自己认为奸佞之人是好的,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不是君主的选择,再多的奸佞之人也无法迷惑他们,就如同尧舜之时,也有很多奸佞之人,尧舜能正确认识并惩处他们,树立正确导向。

编号:XZ25-1-10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反复言语生诈态。

人之态,不如备,争宠嫉贤利恶忌;妒功毁贤,下歛党与上蔽匿。

上壅蔽,失辅埶,任用谗夫不能制。郭公长父之难,厉王流于彘。

周幽厉,所以败,不听规谏忠是害。嗟我何人,独不遇时当乱世!

欲衷对,言不从,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

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托于成相以喻意。

不知警惕出事故,以后一定有错误,凶悍固执难劝阻,一错到底不悔悟。谗人进用又很多,颠三倒四来告诉,欺诈邪恶全干出。对于臣子的邪僻,不知防备与警惕,臣下争宠把贤嫉,彼此憎恨相猜忌。妒忌功臣毁贤能,下聚党羽相勾结,上把君主来蒙蔽。君主在上被蒙蔽,失去辅佐和权势,任用进谗的小人,不能把他来控制。虢公长父太放肆,因把灾难来招致,厉王流窜逃到彘。周幽王与周厉王,所以失败有原因,别人规劝全不听,专门残害那忠臣。唉呀我算什么人,偏偏不遇好时辰,活在乱世无所成。想向君主诉衷情,耽心说话君不听,恐怕成为伍子胥,自己反而遭厄运。进言劝谏君不听,被赐属镂割脖颈,还被抛尸在江心。回顾观察已往事,用来戒备把身治,安定混乱是与非,从中也可有所知。凭借敲鼓这曲子,用来表明我心志。

君主不知引起警惕,以后一定会引发事故,刚愎自用不听劝阻不能悔悟。对于谗人选用的很多,说话颠三倒四,丑态百出。

对于奸人的邪僻,不知道防备警惕,他们争宠献媚嫉妒贤能,互相之间憎恶并猜忌。嫉妒功臣,毁坏贤良,在下结党营私,在上蒙蔽君主。

君主在上被蒙蔽,失去了辅佐和权势,任用谗人又不能将他们控制。就如同虢公长父惹来祸患,周厉王因为任用他国家走了下乘,最终被流放到彘地。《吕氏春秋?仲春纪》记载:夏桀染於干辛、岐踵戎,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周厉王染於虢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周幽王、周厉王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不听从忠臣的劝谏,反而将忠心的臣子迫害。荀子感叹,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出生,是贤者的不幸,战国逐利,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荀子想要向君主倾心诉衷情,又担心君主不听从,害怕如同伍子胥一样被迫害。伍子胥向吴王进谏,不被听从,被赐予属镂之剑命他自刎,马革裹尸抛尸于钱塘江中。其事可见于《史记?伍子胥列传》: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纵观历史往事,足以让今人自警自戒,治乱是非很清晰,值战国乱世荀子也无法大有作为,只能借成相的曲子表明心意。

编号:XZ25-1-11

请成相,言治方,君论有五约以明。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

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

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利往卬上,莫得擅与,孰私得?

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

君法仪,禁不为,莫不说教名不移。修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它师?

刑称陈,守其银,下不得用轻私门。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威不分。

让我敲鼓说你听,说说治国的方针,为君之道有五条,不但简要又分明。君主严格遵守它,臣民安宁都端正,国家也就会昌盛。臣民必须都尽职,不准游荡吃白食,从事农耕省开支,财富无穷国库实。做事听从君安排,不得擅自相指使,统一民力君控制。臣民恪守其本职,就能丰衣又足食,俸禄多少有等级,明确爵位与服饰。财利只能靠君赐,臣下不得自布施,谁能私下得财资?君主法度很严明,言论合法有定准,规章制度已设立,人民了解方向明。任免官吏有标准,贵贱不得任意定,谁会私下讨好君?君主法度是标准,禁止之事不敢碰,无不喜欢君教令,名号政权不变更。遵循法度荣耀成,背离法度屈辱生,谁敢越轨去横行?刑法得当陈列明,遵守规定界限清,臣下不得擅用刑,豪门权势自会轻。惩处罪过有法令,不得加重或减轻,君权也就不被分。

继续叙说,讲一讲治国方针,为君之道有五条,简约明了。如果君主能够严格遵守,臣民就能思想平正,国家也会繁荣昌盛。

第一条就是“臣下职”,也就是臣子要谨记职责,不能游手好闲尸位素餐,以农事为本,节约花费,那么国家的财富就会充足。臣子做事要统一服从君主的安排,不能互相指示,用力不一,唯有齐心协力才能办大事。

第二条就是“守其职”,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职责,吃喝用品就会充足,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俸禄、爵位进行区分,进而推行礼法。财利都由君主分配,不能由臣子擅自施予,没有人能私自得到好处。荀子设想的是,君主对社会资源进行统一调控,依据德行能力确定爵位地位,并依此进行资源分配,确保民众的生活平和富足。

第三条就是“君法明”,也就是君主的法度严明,言论符合准则,规章制度设立后,民众也了解其方向。任免官吏都要依据法度,贵贱不得随意而定,谁也不能私下走邪路行奸佞于君主。在法制明确后,君主也要遵守,可见其法治思想。

第四条就是“君法仪”,也就是君主制定的法度就是准则,禁止的事不能去做,他的教令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政权也不会旁落转移。能够遵循法度的就会光荣,背离的就会受到惩处,背受屈辱,人们也就会自发地遵守。

第五条就是“刑称陈”,也就是将刑法的标准公之于众,严格遵守规定执行,臣子不能徇私而擅改刑罚。处罚过错都要依律而行,不能减轻或加重,君主的权威也就不会因为小人玩弄权力而被分散。这里的银通垠,是界限之意。

编号:XZ25-1-12

请牧基,明有祺,主好论议必善谋。五听修领,莫不理续主执持。

听之经,明其请,参伍明谨施赏刑。显者必得,隐者复显,民反诚。

言有节,稽其实,信诞以分赏刑必。下不欺上,皆以情言,明若日。

上通利,隐远至,观法不法见不视。耳目既显,吏敬法令莫敢恣。

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下不私请,各以宜,舍巧拙。

臣谨修,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

请听治国的根本,要有福气在贤明,君主爱听臣议论,谋划一定会精深。五条原则都听信,遵循为君的纲领,无不研治相继承,君主掌权才牢稳。处理政事的常规,在于明了那实情,比较检验情况明,谨慎实施赏和刑。明显之事必查清,隐蔽之事也显形,民众就会归真诚。要人说话有分寸,就得考核那实情,真话假话已分清,赏罚一定要实行。臣民不敢再欺君,说话都会吐真情,就像太阳一样明。君主不被人蒙蔽,目光锐利又灵敏,隐微之事显原形,远处情况会来临;深入观察法外事,人所未见能看清。君主耳目已聪明,官吏就会重法令,没人再敢任意行。君主发布那教令,臣民行为有标准,官吏谨慎来奉行,不敢邪僻乱法令。臣不私下去求情,各人以道侍奉君,舍弃投机取巧心。臣下谨慎守法严,君主控制变法权,公正考察善思索,伦理关系不混乱,用它来把天下治,后世效法作典范,成为常规代代传。

继续讲治国的根基,要善于明察,君主喜好听臣子议事,一定能深思熟虑善于远谋。遵守五条为君的原则,百官尽职尽责,君主权力才能牢固。

处理政事的要领,在于弄清事情的实情,要反复检验情况,谨慎地施予奖励和处罚。明显的要弄清,隐藏的要弄明显,百姓才会归于真诚。相互之间没有隐瞒,才能确保真诚。

说话要依据法令,要查清实情,区分真实和荒诞,赏罚一定要实行。为下者不敢欺瞒君主,都讲真情实话,如同太阳一样充满光明。上下不互相欺瞒,能确保事物得当,法令贯通。

君主通达事理,那么幽远之人也会主动来归服,能够观察到法未及之处、众人难视之处,耳目清明,明察秋毫,官吏都会敬守法度,没有人能肆意妄为。

君主的教令公布后,行为就有了依据,官吏谨慎遵守,不敢去做邪僻的事。臣子不能徇私枉法,都以自己位置的正道来辅助君主,就会舍弃掉投机取巧的心思。

臣子谨慎地遵守法度,君主控制改变法制的权力,公正明察善于思考,权力就不会混乱。用来安定天下,能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荀子在这里强调君主在法治中的作用,不仅仅以成文法的方式运行,还是要加入人治的因素,可以说是踩在了儒与法的边界上。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51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