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5/20 15:18:09 点击数: 次
汉武盛世因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君主,同时也是大一统时代在位时间第三长的皇帝。其任期内先后发生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这些历史事件经常交织在一起,因此行文上会显得有些混乱;同时因为这些历史事件极为重要或者非常典型,因此会夹杂大量的个人分析。罢黜百家前年十月(按纪年为前年),汉武帝开始下诏各地举荐贤良方正,并以治国之道作为题目进行面试。董仲舒对策时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并任命为江都相。同时,汉武帝建元,称为建元元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但是具体哪一个年号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则有不同说法。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前1年十月因汉武帝获麟,故而起用年号元狩;另一种认为前11年,汉武帝获得宝鼎,追认当年为元鼎四年,汉武帝才明确使用了年号;第三种认为建元就是年号。目前主流意见比较支持后者,认为建元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前年六月,丞相卫绾免职;窦婴(太皇太后窦氏侄子)、田蚡(太后王氏异母弟)被任命为丞相和太尉,两人都极力主张儒家,并推荐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十月,淮南王刘安来到长安朝拜,与田蚡达成政治同盟。旋即,窦婴、田蚡被免职。太皇太后窦氏喜好黄老之学,反感赵绾等人;赵绾又奏请政务不再奏报东宫(即太皇太后窦氏),引发窦太皇太后不满,结果赵绾、王臧被揭发有罪,下狱自杀。窦婴、田蚡被免官。田蚡被免职后,西汉太尉一职又出现长期空缺。田蚡之前,只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断断续续担任过此职务。田蚡免职后,这一职务以及职能一直空缺到前年汉武帝设置大司马并任命卫青,才得以填补并成为常职。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道家的重要代表,其编纂的《鸿烈》,又名《淮南子》,是非常重要的道家著作。前19年三月,窦太皇太后任命太常、柏至侯许昌为丞相。同时,汉武帝纳歌女卫子夫入宫。此前,汉武帝因馆陶大长公主恃功而骄、陈皇后擅宠无子而有所不满,予以疏远,在王太后的要求下,汉武帝才予以厚待拉拢。汉武帝在姐姐平阳公主(即阳信公主)府上,看上其歌女卫子夫并纳入宫中,任命为夫人。馆陶大长公主囚禁其弟卫青,打算将其杀死,幸好被卫青朋友公孙敖救出。随后,汉武帝任命卫青为内官,卫子夫为夫人,宠赐无数。十月,汉武帝的几个兄长入朝,趁机表达对中央的不满。吴楚七国之乱结束后,一直有大臣为晁错叫屈,甚至用吹毛求疵、刑讯逼供的方法来证明诸侯王有罪。结果汉武帝的兄长中山靖王刘胜利用朝见后的宴会,向汉武帝哭诉。于是,汉武帝又开始厚待诸侯王。前16年,汉武帝取消文景时期设置的名目繁杂的诸子博士和传记博士(《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等),新设《易》和《礼》博士,与文景时期的《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但都以《春秋公羊传》为本)。由于秦朝焚书的缘故,造成大量诸子百家经典失传;秦朝灭亡后,一些学者凭借自身记忆,复原了部分经典,但是由于理解不同以及各种原因,不同版本存在很大的出入;这些版本统称为今文,由此形成今文学派;汉武帝时期鲁恭王刘余在扩大宫室、拆毁孔子旧墙的过程中,在墙壁中发现一批儒家经典,经过大儒、孔子十世孙孔安国的整理成辑,统称为古文;其中《古文尚书》与今文大为不同,多了《逸书》十多篇;由此形成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总的来说,两汉因今文学派发展较早且有官方支持,故而是官学、主流;但是东汉后期,由于今文学派和谶纬之说结合太过紧密而显得过于怪诞,故而在马融、郑玄等人推动下,古文经取代今文,成为主流。前15年五月,窦太皇太后去世。六月,丞相许昌免职,田蚡担任丞相。十一月,汉武帝按照董仲舒之前的建议,下诏各地推举孝廉,作为入仕途径之一。两汉察举制基本形成。可以明显地看出,即位之初的汉武帝面临的局势很棘手,一方面从汉景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儒道之争延续至今,另一方面宗室和朝臣的曲款和冲突此起彼伏,此外还有来自窦太皇太后的巨大压力。在今天极为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在汉武帝当时乃至于后世,并非多么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当中都没有罢黜百家这四个字,而独尊儒术是民国初年才有的说法。这件在今天看来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其实在笔者看来,只能说明两件事情,一个是汉武帝借助这件事情树立皇帝权威,另一个是儒家凭借自身的主张逐渐在与其他各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流。吕后之后西汉的主要领导人薄姬、汉文帝、窦太后都是坚定的道家支持者,因此道家在西汉初年成为官方的指导思想。因为法家跟道家思想结合得非常缜密,而且逻辑自洽,因此在盛行无为而治的西汉初年也非常流行。实际上,西汉刑罚非常严苛(九章律就是秦律六章,再加上萧何补充的三章;因为太严苛以至于在不停的删减),史书上留名的不是勋贵就是酷吏,而且酷吏扮演了一个社会楷模的角色,正义性极强。在笔者看来,汉文帝祖孙三人的施政偏好,实际上反映了作为皇帝,逐渐意识到儒家尤其是荀子的主张更有利于大权独揽。所以汉文帝非常重视儒生贾谊的意见,汉景帝一改无为而治的传统即位之初就开始考虑削藩,汉武帝则直接将儒家摆上了台面。如果说汉文帝还没有接受儒家,而是继续沿袭无为而治的话;那汉景帝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儒家的偏爱,削藩废后都是例证。在笔者看来,汉武帝关心的是个人的皇帝权力而非儒道两家本身;汉武帝之所以支持儒家的很大原因在于他的主要政治对手,窦太皇太后(外戚)和诸侯王(宗室)多支持道家;在试探被对方强势打压之后,汉武帝使用了最为稳妥的方法,等死了窦太皇太后,从而成为了最终赢家,同时儒家也获得了所谓的正统地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罢黜百家,只是给予了儒家超然的地位,以官方力量去支持和鼓励儒家教育,但是儒家教育发展的依旧非常缓慢,以至于汉武帝在之后的时间里多次重申以儒家经典作为考核标准。原本在战国的某一节最后,笔者写了一个诸子思想的介绍,但是后来考虑篇幅太长,又拿掉了。现在想想还是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中国的传统哲学,以便于理解西汉到隋唐的政治。所以这里把这一段放上来。笔者在之前的篇章当中基本不阐述与政治关联不紧密的诸子的思想,原因有二,一是笔者自己学艺不精,除了道家和法家,对于其他流派的理解有限;二是在笔者看来,真正对诸子思想了解的人太少,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再定义较多,所以很多人的认知都有问题,容易引来喷子。比方说,笔者说韩非的哲学基础来自于老子,而不是荀子,估计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不过同兵事一样,传统哲学也是跟传统史学关系紧密,所以不能跳过去不说。说之前先澄清几个问题,免得后面说不清楚。首先,先有诸子,后有百家。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百家名号,是为了便于理解和研究,才把诸子的思想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一般认为较大的有十家,其中小说家不入流,所以又被称为九流十家(汉代刘向提出)。但凡读过诸子著作的人,一般都对这个分类不太满意,但是也提不出更好的标准,所以只能这么凑合着用。所以不要用简单总结的各家观点来反套诸子的观点;有时各家内部的分歧比不同家之间的分歧更大,比方荀子和孟子。其次,道家思想和道教没太大关系。最直接的就是,道家讲究顺应自然,道教追求长生不死。近代史学的观点是,道教是在佛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以后,本土文化采纳了其组织形式产生的本土宗教。现在流行的一种错误的观点是,把道家简单规划成顺应自然消极避世,并且用道教的思路冠以道家的名义。实际上,道家思想本身比较单薄,不像儒家法家墨家那样成系统,以至于后来需要大量借用名家的概念和逻辑。第三,传统哲学,更接近西方政治学。这也是非常奇特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跟西方人文学科的哲学没太多的近似点,反而与在西方作为社会学科的政治学更接近,主要内容是政治主张以及对应的思想逻辑框架、组织形式之类的东西。因为人文社科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脱胎于不同社会的人文社科概念并不能做到一一对应,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用汉语概念去套用西方社会学科的术语,也要避免因为同字造成的理解偏差。第四,不要用西方哲学对传统哲学再定义或者简单套用。比方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法家是朴素唯物主义,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笔者很好奇,谁家学者能用客观唯心主义的逻辑基础推演出朴素唯物主义的施政纲领?韩非说得很清楚,因为上下名位已定,所以需要上下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自己所讲的就是上下不同的人应该做什么事情,自己的学说就是从老子那里推演过来的。在澄清完上面几个问题之后,利用中国哲学简史和诸子的著作本身,从原旨主义出发,笔者姑且简单描述一下诸子的思想和先秦的逻辑。第一个,诸子对于社会的描述和观察是比较一致的,区别在于分析方法、偏好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比方说各家都认为上古时代民心淳朴,春秋战国的动乱是不正常的;其中社会组织形式,是法家、儒家和墨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外交是名家和纵横家。相对而言,墨家涉猎得最为全面,几乎九流十家所有感兴趣的话题都有自己的主张。第二个,诸子百家的哲学体系,只有儒道和墨家两大系统。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只有一个,即如何实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平衡;而不是西哲的唯物唯心优先级。由此,分成了两派,就是对待人是否要有差别,或者是不同的人是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力地位;儒道主张有差别;墨家主张无差别,由此形成两大体系。(因为墨家主张无差别的对待所有人,否定君主享有世俗的权力,而应当变成崇拜的偶像,所以注定墨家在进入大一统时代的衰微。)除了墨家以外,其他各家都是在儒道的框架下展开的,所以在绝大多数问题上,各家的思想是可以杂糅的。第三个,儒道两家追求的都是通过内圣外王,来实现天人合一,区别在于采取的措施。儒家认为要通过礼法,确定社会秩序,处于这个社会体系的人要积极地维护这个体系;道家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已经有了位置,所不同的是不同的人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在儒家看来,儿子是一种身份,是社会中的父子关系所赋予的很多权利与义务;在道家看来,儿子是一种属性,是因为父亲生了他,所以他才成为了儿子。可以看出,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区别但是并不冲突,所以两家融合的趋势在后世非常明显。从西汉开始,传统哲学逐渐形成互补的儒道两套逻辑框架,其他各家的思想都被填入到这些框架内,来指导政治实践;如果在实践中出现了失误,那后世就会把这一部分拿出来抛弃掉。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儒道两家不断吸收的过程;后来进入的佛学,也是在彻底本土化之后才流行开来,不能被儒道吸收的部分都被抛弃了。儒家的主要竞争对手,其实是通过韩非子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道家法家混合体。但是因为儒家在维护社会秩序,尤其是维护皇权上面比其他各家更积极,而且主张君主大权独揽,所以儒家更容易被皇帝所喜爱和支持。同时在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上面,儒家也比道法更为积极和有效,再加上法家在情感上难以被接受(暴秦宣传),所以中国主要政治力量在之后的历史中逐渐支持儒家,因此儒家才真正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换言之,儒家凭借自身的主张,早晚会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多少有些超过了当时社会的认知,以至于窦太皇太后去世后,依旧遇到很大阻力。两汉的人才选拔方式是察举制。简单地说,就是中央提出各项标准,要求地方定期(岁科)或者不定期(特科)向中央推荐相应人才,中央在考核通过之后授予相应官职;岁科以孝廉为首,特科以贤良方正为首;因此察举制俗称举孝廉。这一制度在汉初出现雏形,汉武帝时规范化,在两汉实行了三百多年,直到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是大一统时代的第一套人才选拔制度。相对而言,汉代的察举制比较符合汉代的情况。因为两汉时期,教育没有普及,有文化知识的人数量较少,因此由各郡举荐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因为中央还要进行考核,所以可以保证人才质量和任免权;但是这个制度的问题在于随着政治趋于稳定,郡守之类的流官必须借助当地的豪族才能有效管理地方,而且豪族远比其他阶层更能获取稀缺的教育资源,因此察举制逐渐被各地的豪强控制。人才选拔制度是制度史研究的第三个重点。之所以要有人才选拔制度,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统治集团(开国集团)无法长久稳定的管理整个国家(能力与意愿的双重不足)。因此需要通过人才选拔制度,来获得优秀人才,以便管理国家。此外于中国而言,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开国集团(皇帝和勋贵)数量相对有限,很快就会面临来自人数众多的寒门或者豪族的挑战(欧洲因为封建制,所以这种情况影响很小);如果不能与这股社会力量达成妥协,轻则社会动荡,重则江山易主。整体而言,随着社会进步以及获取知识的门槛逐渐降低,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涉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流程也变得越来越繁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1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