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鹿鸣国学诵读社易经不是知识,死背没有

发布时间:2021/7/8 13:52:19   点击数:
南昌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1.html

《易经》不是知识,死背没有用,它是训练思路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易经》所讲的道理,你会用什么?

占以知来的智慧,未来变化的学问,还是趋吉避凶的法门?

以上这些都对,也都是易经所讲的道理,但是还有一句话更能说明问题,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当年,伏羲氏画了一个图像,我们把它叫作一,一画开天。一就是太极,太极生阴阳,八卦、64卦皆由此而来。

阴阳就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天底下的变化,无外乎阴阳的变化。

可以说,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变化,你就读懂了《易经》。

1.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个人出生了,他要么是男的,要么是女的;一件事情发生了,要么是好事,要么是坏事;人家送你一个东西,要么可以吃,要么不能吃。

前面来了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人家讲了一句话,不是真的,就是假的;你想去买一栋房子,要么买得成,要么买不成,就这两个结果。

这个就叫作“一阴一阳之谓道”。

西方人阴阳是分开的,而中国人是合一的。

这件事情你们两个分工,谁的部分做错了就罚谁,这是西方人,绝对不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会分得那么清楚。

这件事情你们两个分工,不管谁做错了两个都该罚,这就是中国人。

一件事情两个人分工,但是责任要两个人一起负,一个人做错了,两个一起罚。

所以中国人对的也骂,错的也骂,骂到大家都不敢错,这个最厉害。

如果分工很清楚,责任很分明的话,我不见得做得好,但是我绝对有本事让你做不好。

只要一分工,就有本位主义,老想害对方,老想让对方穿小鞋子,因为责任分明。

中国人一斩斩九族,自古以来就是连坐法,爸爸的债儿子赔,儿子的债爸爸赔,这叫人性。

到底是责任分明好,还是不分明好?

一两句话你就清楚了。中国人的工作表里一定有“其他”,外国人一定没有,他们会写得非常清楚。

中国人的工作,一二三四五六七,写完再加一条“其他”,就把你搞得乱七八糟。

外国人可以说,这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说明书里没有这条。

中国人谁敢讲这个话?很多人根本搞不懂这个东西,总认为责任分明才是好的,其实不好。

领导故意把该你做的事情不给你做,给他做,不该你做的事情给你做,为什么?

这个时候你就要自己想,我哪里得罪他了,我哪里做错了,不然他不会这样。这个叫艺术。

西方人不该他做的你就不能给他做,否则就是你错了。

中国人是故意让你做,看你如何反应,看你会不会反省,不反省等到我翻脸你就惨了。

现在这些都快失传了,天天硬碰硬,自己还认为很了不起,很尽职。

其实不然,该马虎的要马虎,该认真的要认真,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2.为什么阴阳是分不开的

西方人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就是《易经》里的两个解释,一个叫不易,一个叫变易,这也是一阴一阳的智慧,阳是变易,阴是不易。

西方人告诉你不易就不可能变易,变易就不可能不易。

中国人告诉你不易才有变易,变易才有不易。思路不同。

如果没有变,你怎么知道什么叫不变?不变又怎么知道哪个是变?这种话给外国人怎么讲他也听不懂。

他们老是非常清楚、明白,结果搞得整个人类无法协调,无法妥协,整天吵吵闹闹的。

所有国家都在吵吵闹闹。美国动不动就把飞机、战舰开到我们南海的领域来,那明明是违反国际法的。

我们中国人怎么办?我们会笨到去打美国吗?现在全世界都想让别人开第一枪,谁也没有那么笨去开第一枪,最多只是警告。

中国人比较厉害,警告一下你,最起码得到了这块土地。

你们骂归骂,可是来了半天,汽油也花了,什么都没有得到,结果美国紧张了,再骂下去所有都变陆地了。

这是思路问题,当然是我们聪明了。

看起来是美国厉害,其实他们的厉害是假的,我们的糊涂也不是真的。

现在糟糕的是中国人也看不懂自己,把对的看成错的,把错的看成对的。

越有是非的人越没有是非,因为你不懂《易经》,变易就是不易,不易就是变易。

这种话如果你听不懂,如果认为这个不合逻辑,那你的思路就非常有问题。

比如,永恒不变。那到底是变还是不变?

当然是变了,变才能够永恒不变。

就好比身体每七天新陈代谢一次,才能持久,哪一天新陈代谢停止了,你大概也完蛋了。

永恒就是因为你不停地变,但是变到最后你不能变,否则就不叫永恒,你要习惯把变跟不变看成同样的东西。

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阳永远是不分开的。西方人说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是可以分开的,那是不对的。

阴随时变阳,阳随时变阴,一天之内就有四季。正中叫午时,就是老阳。半夜叫子时,就是老阴。

所以,凡是讲得具体,讲得清楚的,几乎都是不对的。这才是很可怕的事情。

前天河滩上晒得简直受不了,可是昨天,太阳也不晒了,也不下雨了,天象的变化是十个人看,十个人肯定不一样,那才叫天象。

所以,我们才要权宜应变。权变很难,但是就需要权变,因为它每天给你考验。

就像我们身体的状况每天都不一样,当你发现症状不对的时候,马上吃药,就糟糕了,自我痊愈的能力就消失掉了。

可是出现问题不吃药也糟糕了,因为有可能你来不及自我痊愈就死掉了。

一阴一阳永远是这样,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你才会脑筋灵光,不断思考,不断上进。

3.如何做到权宜应变?

大家记住八个字,朝这八个字去努力,你就完全懂一阴一阳的变化了,那就是:不可不变,不可乱变。

你绝对不能不变,因为一切都在变,你怎么可能不变?但是不可乱变,一乱变又得挨骂了。

整本《易经》都在讲这个道理。

这样你才知道为什么老板你变他也骂,你不变他也骂。

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是这样,你一切不变,他就骂你,你怎么这样做?你说我照规定,老板怎么讲?规定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到底要怎么变?这是中国人一生一世都要面对的难题。

我们提出三个原则,按照这三个原则去做,你就可以应付得非常妥当。

第一,权不离经。

所有的变不能离开规矩。每一种改变,都应该看它合理不合理。合理是检验的标准,你变得合理,我们就同意,你变得不合理,我们就摇头。

第二,权不损人。

所有的变都不可以损害别人的权益,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叫变通。任何人都不能凭借自己手中有权,爱怎么变就怎么变。

第三,权不多用。

要记住,变有百分之八十是错误的。偶尔用,大家没有意见;常常用,就表示你的规矩要改。

一个人,如果变到连根本都变掉了,那是最可怕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可不变不可乱变,永远放在脑海里,你就会慢慢进入《易经》。

《易经》不是告诉你要趋吉避凶,如果趋吉避凶你就是投机分子。中国人就是有好处通通挤来,有坏处通通躲。

《易经》是告诉你有什么凶,你要化凶为吉,你要面对这个凶,而不是趋跟避,趋跟避是不可能的事情。该来的跑不掉,不该来的要不到。

《易经》不是知识,死背没有用,它是训练思路的,脑筋太死板的人,自己辛苦,别人也倒霉。

我们学《易经》,就要脑筋一定要灵活,但不是让你出歪主意,而是在复杂的变化中,把自己调整到正,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准确的决策,这就是你的功课。

THEAND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自"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经学≠儒学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为历代儒客尊崇),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

子部

子部分为"道家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农业类"。

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国学精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1、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2、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3、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4、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5、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6、孙子--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7、管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8、韩非子--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9、鬼谷子--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10、大学--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11、易经--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12、禅宗--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国学新著

《国学三部曲》,宋定国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年1月出版;包括《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和《国学探疑》。明孔孟之道,养君子之风!鹿鸣国学诵读社晨读本活动由桃城区宣传部、桃城区妇联、何家庄乡人民政府主办,主题沙龙承办,纯公益不收费,欢迎家长带孩子参加!参加或活动请加入鹿鸣国学诵读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8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