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梁涛孟子ldquo道性善rdqu
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思想意义
梁涛
摘要:孟子性善论实际是“以善为性”论,孟子通过发现人性中的一个基本“真理”,即人皆有善性,并进一步指出人只有扩充、实现自己的善性,才能获得人的价值与尊严,才能获得人格平等,才能获得人生之乐,才能实现“尽心、知性、知天”的终极关怀。从而确立起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性善论的核心不在于性为什么是善的,而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以及为什么要把善性看做是性。孟子从自己的理路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说明与论证。
关键词:孟子性善内在理路
孟子“道性善”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件大事,而如何理解孟子性善论也是当今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汉语学界,有孟子是“性善论”还是“向善论”的争论;[1]在英语学界,围绕A.C.葛瑞汉关于孟子的“性”与西方“nature”差异的哲学洞见,[2]展开了长期而热烈的讨论,至今仍不时有新的论点出现。[3]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孟子性善论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已成为了一个谜。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写出西方第一部孟子专著的理查兹曾指出,“西方传统提供了一套精致的概念,它包括:共相、殊相;实体、属性;抽象、具体;一般性、特殊性;……等等。而我们知道孟子思想中根本没有这套东西,也根本没有确定的替代品。我们除了太容易随这套概念而带进的形而上学之外,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运用这套概念会使孟子思想变形。……应当谨防的是不能把一种结构(我们西方的特殊训练使我们极易操作这种结构),例如,唯心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强加于可能根本没有这种结构的思维模式之上,而后者可能无法用这种逻辑概念来进行分析。”[4]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个世纪以来的孟子研究,恰恰是不断“西学化”的过程,实用主义、新实在论、马克思主义、康德、海德格尔等各种版本的孟子粉墨登场,各领风骚数十载。而这些“以西释中”的种种尝试,对于理解孟子,虽不无裨益,但终归反映的不是孟子思想自身,而是自觉不自觉将某种外在的理论框架强加给孟子,结果造成孟子思想的扭曲和变形,并引起关于孟子性善论的种种分歧与争议。
既然“以西释中”,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并无助于真正理解孟子,尤其是无助于解开孟子性善之谜,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回到孟子去,“以孟释孟”,从孟子的内在理路、思维方式去理解孟子自己。虽然现代诠释学认为,人不可能完全避免自己的思想介入解释活动之中,解释者自身的想法及时代概念都会影响到诠释过程,故单一且永不改变的原意是不存在也无法获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解释没有了客观标准,没有了“合理”、“不合理”的差别。对于以揭示和解释经典本义和古人原意的学术研究而言,还是应承认,文本及其作者的概念、命题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原意,其思想观点、主张也存在内在的理路和逻辑。西方某家某派的哲学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概念、命题乃至其思想观点、主张,可能有借鉴、启发甚至是提示的作用,但却不可简单地套用在古人思想之上,故其作用只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而进入古人的思想之中,把握其特殊的思维方式,揭示其概念、命题的涵义,进而发现其思想观点、主张的内在理路与逻辑,才是哲学、思想史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孟子以前的论性方式及孟子对“善”、“性”的独特理解
孟子“道性善”,其直接的现实关怀是“距杨、墨”,确立儒学的价值理想;从思想的发展来看,则是对他以前论性方式及人性观点的超越。人们之所以对孟子性善论产生种种误解,往往也是因为将孟子“道性善”与其以前的论性方式混同起来。故在讨论孟子性善论前,先要了解孟子以前论性的方式与特点。据《孟子·告子上》: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注:舜同父异母弟),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公都子在这里列举了孟子以前三种不同的人性主张,分别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无名氏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以及同为无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说。可以看到,这三种人性论有一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将“性”看作为一客观对象、事实,根据性的种种具体表现,对其作经验性的描述、概括,类似一种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由于观察、分析的角度不同,其具体结论也有所不同。告子由于着眼于性的具体内容,认为“食色,性也”,而“食色”本身无所谓善与不善,关键在于外界的引导,故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同上)。第二种人性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