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从高考作文看中国传统射箭丨一篇关于射箭文

发布时间:2021/8/21 12:34:23   点击数:

从高考作文看中国传统射箭

一篇关于射箭文化的简史

▲四海孔子书院射艺场

编者按:

今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目:以扬雄“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这句话,写一篇对自身发展思考的文章。四海孔子书院体育教研组长王磊老师,看到这个高考命题,有感而发,从射艺的起源、历史发展、功用以及近现代的复兴等角度做了简要的论述,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射艺文化的热爱,并在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根底深厚。

作者简介:

王磊,现任四海孔子书院党支部书记、体育组组长,射艺教练,跑步爱好者。有多年行伍生涯,复员后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弘扬。在书院担任体育教学九年来,不断开拓创新,立足中国传统体育内核精神,开创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体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全面协调发展。创建了四海明诚射艺射箭社团和四海走读生跑步社团,形成了一套有着书院鲜明特色的体育课程,深受师生和家长好评。

从高考作文看中国传统射箭

一篇关于射箭文化的简史

文/王磊

射箭之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弓箭的国家之一,文献典籍中记载弓箭的发明者有多种不同说法:《周易系词》:“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越绝书》:“黄帝作弓”《山海经海内经》:“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世本作篇》:“挥作弓,牟夷作矢。”《墨子非儒》:“古者羿作弓”《吕氏春秋勿躬》:“夷羿作弓”《荀子解蔽》:“倕作弓,浮游作矢”文献记载说明,黄帝时期,在不同地区和部族中同时出现了弓矢。

黄帝出生距今不足四千八百年,而在徐州邳县大墩子遗址(距今年左右),发现一具左腿中箭的男性遗骸。骨镞打磨精细,代表了很高的弓箭制作水平。在山西峙峪遗址发现一枚石镞(距今多年),石镞尖端周正锋利,并有可以捆绑箭杆的铤。而人类最初制作的箭镞多应是竹木类原料,用燧石打制应该是更晚的事,所以中国产生弓箭的历史可能还要更早些。

(四海射艺场)

射箭的功用与发展

中国远古的传说,是把弓箭的拥有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标志之一,“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是弓箭作为国家机器的象征,意蕴宏深。而弓箭的发明跟传说中英雄人物相联结,以弓箭比附英雄,反映了古人对弓箭的崇敬心理。而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射箭活动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一个从未使用过弓箭的民族,弓箭的出现是原始人类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历史坐标。正如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射箭成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很早就被古人赋予了学校教育课目和社会教化的功能,其社会价值早就超出了狩猎和战争的狭隘范畴。

(四海明诚射艺队)

炎帝时射礼已出现,射不宁侯。《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尧舜时期以射礼明善恶。(《事物纪原射的》:“《虞书》曰:侯以明之。注云:作射侯之礼,以明善恶。则射侯始见于尧、舜矣。”)

习射为夏朝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课目。(《礼记明堂位》::“序,夏后氏之序也”,《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

商代出现了制度化的射侯、射帝、射牢、子射、射牲、王射等“礼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详细记载了习射教育的周期、过程、师资、礼仪等,在现有的甲骨文中透露出大量的关于射箭活动的信息,这都表明了射箭活动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西周是中国古代射礼的盛行时期,在商代礼射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等一系列的“礼射”活动,成为西周王朝统治的重要礼制,也为后世历代所继承,成为两千多年来几无大变的类型模式。西周的学校(庠、序、学、校等),其实都是习射的地方,西周贵族子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通过射箭来进行人才选拔和道德培养。

(四海孔子书院礼乐剧《礼乐春秋》剧照)

春秋时期,王室式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习武之射和军中武射盛行,王公射礼衰落。孔子以“复礼”为己任,主张“君子之射”、“射以观德”、“射不主皮”,在竞技中保持周旋有礼、谦逊果敢、反求诸己的君子本色,将射纳入儒家重建的教育体系中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传统弓射艺的式微与重振

之后两千多年,民族融合,在清代中国射箭凝聚为一个统一体,射箭技术和弓箭工艺达到顶峰。然而与此同时,历代王朝虽尊崇孔学,推行射礼,但后世儒家对于“射不主皮”的夸大和曲解,以及重文轻武风气,使射礼渐渐有实无名,形同虚设。

清末民初,射箭退出军旅,丧失它最主要的安身立命之地。经过短暂的“国术”存留,年全国射箭锦标赛,我国射箭运动与世界接轨,完全采用国际规则和国际弓箭,传统的“中国式射箭”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在自生自灭中濒临消亡。精巧而复杂的传统角弓制作工艺,在传承几千年后根脉断绝。

(全国冠军刘振村老师指导射箭教学)

中国读书人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期许,而实现这些目标,首要在于修身正心,而射箭也是一个正心修身的过程。正所谓“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射箭和做人的道义一脉相通,“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知行合一、反思内省,“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当射不中的时候反思自己的动作“反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正如我们做事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一样。射箭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翩翩君子风范,即便是比赛也是“揖让而升下”,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而射箭节奏不符合音乐节拍的,即便射中也不算中。孔子把射箭作为君子技艺之一,认为射箭反映了一个人的性质品格和道德操守,射箭比赛不是唯精准至上,而是在精准中看一个人的学识素养、道德情操。孟子指出“仁者如射”,射箭和做人相联系。射箭和做人时,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然后再去做,当努力了,没做成,也不去怨天尤人,而是要认真反思自己。儒家的射艺精神是向内的,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个缩影。

从天子诸侯到大夫士,到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射箭来明确自己的志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和谐。所以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地运行的道理,和射箭是一样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射箭的意义所在,它不是看谁的力量大,也不是简单比试谁最准,而是通过射箭学习修身做人之道,正是我们射箭场所写的,“正心正己,射以观德。”

传统射箭曾经有着承载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内涵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内容,却在长时间多民族的融合达到顶峰之后,渐渐衰落,带着无尽的凄婉,终成绝响。近十年来,在有识之士和一批热心于中国传统射箭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传统射箭从荒原中蹒跚而出,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不足以撑起中国“射学”大旗。中国传统射箭的当代复兴是民族信仰的重塑,中华民族文化本位的觉醒,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高宇老师陪同院长拜访徐开才和李淑兰两位先生)

在全国兴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之后,中华传统射艺文化也在渐渐摸索中发展。随着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支持,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指明了道路,也逐渐得到世人认可与支持。国内中小学和高校,射箭社团和比赛逐渐增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海射艺复兴事记

四海孔子书院年开始筹划将射箭纳入书院的课程体系,年正式开课。几年来得到了射箭泰斗徐开才先生、前国家射箭队高宇老师、全国多项射箭纪录保持者刘振村老师、弓箭匠人张舒心老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北京大学张冰老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波老师、控弦司雪飞、忍冬等诸位老师的指导与支持。

四海明诚射艺队还不间断同美国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中央戏剧学院、香港教育大学、奶子房中学、育英学校、韩国传统书堂文化振兴会、温泉二中、海淀文化中心等团队和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并向前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先生、台湾吴清基先生等嘉宾进行课程教学展示。此外,在书院的六一游艺会、元旦晚会、礼乐剧等重大活动中进行射箭舞台表演,并参与央视纪录片《孔子》射艺教育部分的拍摄。

(徐开才先生莅临四海孔子书院指导射艺教学)

(同外国留学生的射箭交流)

除了交流学习之外,书院射艺队还到香港、上海、大连等地参加了一些比赛,取得了多项第一的好成绩:花园杯北京中小学传统射箭比赛女子淘汰赛第1名、女子团体第1名;ACAC寿光站青少年组第1名;首届“阿利弓箭杯”全国校园射艺公开赛男子青少年12岁以上组个人排位赛第1名、女子青少年12岁以上组个人排位赛第1名、淘汰赛第1名;ACAC密云赛青少年12岁以下组个人排位赛第1名、淘汰赛第1名、青少年12岁以下组团体淘汰赛第1名;APCC大连站少儿组第1名;四海温泉杯传统弓射艺文化交流赛青少年12岁以下组女子团体淘汰赛第1名等。

左:在上海参加阿利杯比赛丨右:在香港参加亚洲赛

左:在密云参加ACAC比赛丨右:在海淀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射箭比赛

(李淑兰先生和书院学生一起为射箭比赛鸣镝)

结语

扬雄在《扬子法言》中写道:“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路走来充满艰辛,但坚守本心,厚积而薄发,我们充满信心,射艺文化复兴的未来必定前景良好,为中国传统射艺文化的博大谦逊的情怀而自豪,而奋斗不已。書

在即将到来的四海国学夏令营和暑期京城游学营,四海孔子书院将开设射艺课堂,感兴趣的家长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4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