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荀子为何坚持人性本恶
荀子的经历(史料摘引)
“荀卿(名况,又被称“孙卿”,可能是因为汉代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生卒难确考,似乎享寿很高,可能早在前年左右已出生,前年前后去世。钱穆定为前——前,86岁),赵人(临汾市安泽县认为荀子是安泽人,并建有荀子园,酿有荀子酒,当然荀子的具体出生地是有争议的)。年五十(或疑为十五)始来(为何是“来”,此句当有所本)游学于齐(即著名的稷下学宫)。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shì)也文具难施;淳于髡(kūn)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gǔ)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意为爵同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黄歇,前年-前年,据说上海简称为申和他也有关系)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楚考烈王25年,秦王政9年,前年)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jī,吉凶),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清宫殿藏画本)
荀子的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儿的“伪”是人为的意思)为什么呢?他论证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也就是说因为人性本恶(好利、好逸、好色),所以世间的罪恶(争斗、残杀、淫乱)都由此而来,要想天下安定,先要人心安宁,要想管住人性的恶,就需要礼来约束来教化。
荀子谈礼,强调“分”(各守本分、等级分明),他说“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但荀子的礼和孔子已不一样,1.孔子的礼,社会等级建立在血缘纽带上,荀子的礼虽仍强调社会等级,但社会等级的基础已不是血缘,而是人的才能(《荀子·王制》:“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2.孔子的礼主要靠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舆论来维持,而荀子的礼带有很强的法的意味,他常礼、法并提,德、刑兼举。
荀子的思想对秦汉影响很大。
钱穆《国史大纲》:荀子主礼治。礼为人伦,荀子则要把他的新人伦观来重定社会秩序,主去世袭之贵族而以才智为等级。荀子主以圣为师,以王制为是非之封界,主定学术于一尊。吕思勉《经子解题》:《荀子》宗旨主要有八端:“法后王”、主人治、群必有分、阶级不能无、性恶、法自然、正名及攻击诸家语。“要之《荀子》书于诸家皆有诘难;语其宗旨,实与法家最近;而又蒙儒家之面目者也。全书中最精者,为《天论》、《正论》、《解蔽》、《正名》四篇。
张荫麟《中国史纲》:孟荀是儒家中两位齐名的大师。他们同是孔子的崇拜者;同以周制的拥护者自命;同鼓吹省刑罚,薄税敛和息战争的“王政”。但这些同点并不能掩蔽他们间若干根本的差异。孟子的性格是豪放、粗阔的;荀子却是谨饬、细密的。这种差别从他们的文章也可以看得出,在他们的学说上更为显著。
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以为只要让他顺着自然的趋向发展,不加阻碍,他便会走上正路。所以在个人的修养上孟子注重内蕴的扩充;而不注重外表的抑制和典型的模仿;注重“先立乎其大者”,先握定根本的原则,而不注重枝节点滴的训练。在政治上,孟子注重在上者的感化和民众的教育,而不注重礼制的束缚。
荀子则正正相反。他认定人性是恶的,若让人们顺着自然的趋向做去,结果只有争夺,暴乱;自然的人好比野兽,要靠礼制的链索把他捆住,才不致噬人;要靠日积月累地养成守礼的习惯,才会消除兽性。
“礼”——这个名词荀子从未曾给过明晰确定的界说,大约包括所有传统的仪节,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一些他所认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规定贵贱、尊卑、贫富等阶级“身分”的制度——在荀子看来,是一种社会的万应药。“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不过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些改变人性而强人为善的“礼”却是怎样产生的?荀子以为人虽有恶性,同时也有教他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智力。人们的智力不齐,智力最高的便是圣人。“礼”,是圣人为着人类的福利而创造出来的。人们要生存不能不分工互助,不能没有“群”(社会)。但人们若顺着本性做去,则任何人都是其他任何人的仇敌,根本不能有“群”。圣人造出种种礼制就是要使人们相让相安,使“群”成为可能。以人类的福利为礼制的根据,这是荀子本自墨家的地方。
荀子又承袭道家之说,以为宇宙间一切事变都循着永恒的法则。没有天意的主宰,没有妖祥的征兆。但不像道家的委心任命,他觉得正惟自然有固定的法则,人类可以利用这些法则去战胜自然。他又以为一切人为的法则,即一切礼制,也如自然的法则一般,适用于过去的必定适用于现在和将来。这是他拥护“周道”的论据,也是他反对法家因时变法说的论据。他绝不能想象同样的礼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可以有绝对不同的效果。
在一切的礼制中,荀子特别注重贵贱贫富的阶级的差别。他以为若没有这种差别,社会秩序是不能维持的。他说:“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供给),则必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这就是说,人们天生是这样坏,若没有一种势力在上面镇压着,则除了所欲皆遂的人,个个都会做强盗。要维持这种镇压的势力,不能不设立一个特别贵和特别富的阶级。这是荀子对许行的“神农之言”和惠施的“去尊”(废除尊卑的差别)说的总答复。这是荀子对于传统制度的拥护比孟子更要细密的地方。
荀子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相差只这一间:礼制的维持毕竟靠风气和习惯的养成重于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而法家的行法则专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而无暇顾及风气和习惯的养成。但荀子的礼和法家的法有这一点根本的相同,它们对于个人都是一种外来的箝制,他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怀疑和批评的自由。荀子的思想和法家这样接近,他的门徒中出了一个集法家理论之大成的韩非和一个佐秦始皇实行法家政策的李斯,决不是偶然的。
王先谦《荀子集解》
司马迁《史记》
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推荐)
张荫麟《中国史纲》(推荐)
钱穆《国史大纲》
吕思勉《经子解题》
相关链接: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孔子
孟子
注:本文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参考资料之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儒家战国后期的大师荀子的理解。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白癜风疾病恢复的介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