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的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0/8/9 16:40:07   点击数:

文与乐和,心与身和!

《荀子》共32篇涉猎极其广泛,主要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继承。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只对荀子哲学思想中的政治哲学做相应的解析。

一性恶论

和孟子相反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而性恶论也是荀子哲学的基本起点。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恶”。而且在其作品中有诸多体现。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荣辱篇》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篇》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篇》

荀子言人皆有求生的本能,希望获得生存的资源。但是物有尽而欲无穷(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王制篇》;然则,从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澹。——《荣辱篇》),充分发展人的欲望就会陷入相互争夺,更有甚者会陷入战争从而威胁每个人的生存。但是这样就和人的本性相违背(自我保存)。在这一点上荀子和17世纪的政治学家霍布斯极为相似。

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二者又截然不同。霍布斯主张的是将个人权利转让给一个机构或者一个人建构国家来避免战争状态的出现。而荀子则提出以礼节欲,进而避免威胁自身生存的战争状态。

人之性恶,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性恶篇》

在此荀子点出了礼的起源,而在《礼论》一篇中关于礼的起源,荀子的描述则更加的精彩。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能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矣。先王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义之所起也。——《礼论篇》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最为天下贵。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使,何也?曰:人何以能群?曰:分何以能行?曰: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王制篇》

上文给出了礼的起源但是对于礼的本质并没有进行过多的介绍。从中我们只能够看出礼的作用是节欲,但是为什么礼能够节欲以及礼在社会中的表现是什么?这是本文下面将要介绍的内容。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其称者也。——《富国篇》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篇》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道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荣辱篇》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篇》

乐合同,礼别异。——《乐论》

可以看出礼的本质在于别,在于等级划分,社会分工。按照不同等级获得不同的待遇从而达到节欲的目标。而在《富国篇》中荀子也给出了节用裕民的思想。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秋山之积也。——《富国篇》

而在荀子的思想中,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教化百姓,在于移风易俗,在于化性起伪。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礼论篇》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性恶篇》

故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篇》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放纵情性,则近于禽兽矣。故此荀子更加的注重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性恶篇》),主张以礼义教化百姓,也就是化性起伪(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儒效篇》),也即礼的另一个社会作用。所以荀子在《修身篇》中讲: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荀子对礼的看重。

二不可知论

《解蔽篇》集中诠释了荀子的认识论。虽然荀子在《天论篇》中提出了“人定胜天”的积极思想,但是在认识论上,荀子却属于消极的不可知论。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不知疑止之,则末世经年不能遍矣。——《解蔽篇》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趋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在这一点上荀子和庄子有相似的地方,都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知所止的话便会陷入困境。庄子的解决办法是索性不学习,但是荀子在这一点上的认识较庄子则更为进步。荀子认为,既然我们的认识能力有限,知识是无限的那么我们只能够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

学也者,固学正之。——《解蔽篇》

这也是荀子对大学中“知其所止”一句的认识和解读,凡事皆有其所止。也正是因为荀子的不可知论使得我们每个人只能够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只能够精通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即术业有专攻。这也是社会分工的根源所在。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其田,贾以察尽其财,百工以巧尽械器。——《荣辱篇》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篇》

但是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个方面的技能和知识,仅仅靠一门技能社会只会陷入困境。故此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个群体的分工合作。而这一点在富国中荀子有相当精彩的描述。

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国篇》

而其中的“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的根源便在于荀子的不可知论。

三结语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的思想独具特色,不仅仅是因为其极具进步意义的天人观念。更重要的是其明分使群的政治哲学给了礼义以社会学的合法性根源。后来其学生韩非子将这一部分思想进一步扩充拓展:一法度齐礼义。而韩非子的这一部分思想对于后来的秦王朝的统一度量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但是其中荀子的影响自然是不可忽略的。

荀子从人性本恶出发提出了以礼法节用裕民,化性起伪的政治学思想,避免社会陷入混乱状态,而且礼法的出现给出了明确的社会分工,也引出了荀子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社群论”。为此荀子给出了不可知论的根源。

荀子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他的思想。其实学习某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并非简单地理清他们的思路而已,而是为了从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中获得启发来引导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而这一部分内容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笔者的任务只是负责呈现他们的思想。

宋词:千古绝唱

唐诗:无尽风华!

情人节专辑——问世间情为何物?

新来病,相思瘦!

小王子——长大成人并不是问题,遗忘初心才是!

寻一方静土,焚一炉沉香;

展一卷诗文,悟一世情缘!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13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