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若没有致良知的格物之功,而后施之于时常运谋、临事,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功效,则依然堕于偏颇,成为精致的阁外高人,萧然于物外。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新风,使逍遥散逸的禅者居地参修,于日常生活作务中对境炼心,就事临机,开启了千年佛教新面貌,继佛慧命一千年。学习也好,修行也好,不仅仅是明理,更重要的是把所明的道理运用到时时处处。对境作务时,但凡有念,必有落处,是善是不善?以佛法之理观之照之,若心不平,忿然逐之。日常人事中,但见人善心善行,必反观自我,有则加冕无则痛下针砭。
人生并不完美,善恶参半,教习不同,善恶亦成悬殊。因此特别对于参学之人来说,一定要“学而时习之”,把学到的点点佛法时时在生活、工作、日用中相对照,“学”然后化为用,成为真正的“知者”、“行者”;也要日“三省吾身”,多次的反照、省察自己,别人的善行、优点我有否?别人的不善行、缺点我有否?优点心存之,缺点修正之。这样的觉照不是修行是什么?涓流成海,水滴石穿,豁然顿悟、心华顿发一定是在不断积累中现前。《楞严经》中有:“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会不会有人说,这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打住,开口说话的脚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