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谭嗣同批荀子原因探析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对谭嗣同的思想震动很大。从-年悲愤中的谭嗣同写下了哲学著作《仁学》一书,《仁学》对荀子的批评,言辞之激烈,格外引人注目。荀子与谭嗣同相差岁,荀子是河北邯郸人,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距离相聚余里,谭嗣同为何言辞激烈地批评荀子?
关键词:谭嗣同;荀子;儒家;法家
中图分类号:B.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
收稿日期:-09-10
作者简介:苗体君(―),男,河南鹿邑人,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年间,谭嗣同写下了《仁学》一书,《仁学》对荀子学说的批评,言辞之激烈,格外引人注目,最有名的几句话是:“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盗乡愿,而责所托之孔,又乌能知孔哉?”荀子生于约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而谭嗣同生于年3月10日,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从时间上说,荀子与谭嗣同相差岁;从空间上说,荀子是河北邯郸人,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相距余里。谭嗣同为何言辞激烈地批评荀子呢?
清朝的考据学否定了宋明理学冠以荀学的“异端”之名
在中国历史上,荀子及其学说长期饱受争议。战国后期,荀子曾与孟子齐名。到了秦汉,随着经学的迅速发展,《荀子》一书却被排除在经学之外。到唐宋,荀子及荀学受到打压,特别是荀学受到程朱理学的批判后,随后的几百年里,荀学一蹶不振。历史到了明清之际,随着考据学的兴起,才开始有学者集校注解《荀子》一书。正如当代学者余英时所说的:“清代的考证最初集中在经学,旁及史学,后来发展到诸子学。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进程,因为以先秦古籍的校刊、训诂和考订而言,群经以后便是诸子了。在诸子之中,最先当然要碰到《荀子》。这是儒家内部唯一一部‘非正统’或‘异端’的子书。”
随着清代荀学的复兴,荀子研究书目的大规模呈现出来,据现代学者统计整理,发现在清朝以前的上千年时间里,研究《荀子》的书仅有41部,而清朝余年间,研究《荀子》的书就多达48部。年,王先谦撰写的《荀子集解》一书,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荀子》集大成式的代表性著作。这些清儒在考据的基础上,开始重新审视荀学,形成了与宋明理学家截然不同的评价。他们肯定荀学源源自于孔门,否定宋明理学家们冠以荀学的“异端”之名,并称赞荀子在经学传授方面的历史贡献,并最终给荀子冠以儒家经学大师之名。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晓岚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对荀学的评价是:“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于过当,是其所短。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余皆好恶之词也。”虽然《四库全书》对荀学作出了官方的评价,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荀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人数较少的学者圈子内进行,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然而到了年之后,荀学的研究从学术领域进入到了政治领域。
甲午战争前,荀学从学术领域进入了政治领域
“乾隆盛世”后期,清政府内部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堆积如山,可谓是危四伏。到了嘉庆、道光时期,更是江河日下,吏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且灾祸连年。第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清帝国被英国打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随后,大清帝国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也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由此导致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紧张。年,广东客家人洪秀全在广西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所以,面对危局,没落的清政府,就要着眼现实,并做出相应的变革。
荀子生于乱世,具有着救世的理想,可以说“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学传统的奠定者。”所以光绪在即位之前,在毓庆宫读书时,翁同龢等人力图把他培养成一位着眼现实且有作为的皇帝,而荀学注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