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超有用的史论干货中国古代建筑的造物思想
设计史论那点事儿是一个专注于分享设计史论知识的团队,我们希望在枯燥的史论世界,将最通俗的故事讲给你听!
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现存的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超的技术工艺和完善的建筑体系而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彪炳数千载。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灵魂与品格。
自秦汉以来,儒、道、释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头脑之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三纲五常”的礼制尺度等造物思想对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气质、美学意蕴和精神品格。
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作为高频考点常常会在考题中出现,今天就跟着史小论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筑中体现了哪些传统思想吧!
1.“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
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又是方法论。
“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在中国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之中。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两大哲学流派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与渗透。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天道本体说”道出了人与自然的根源关系,强调了感悟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精神契合。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尺幅窗、无心画采用借景、漏景等造园手法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无论是在城市、宫殿、村落、宅院、寺庙的建设上,还是在园林等的修筑上,都充分显示出先哲们对“天人合一”的生存理想、生态观念和人居智慧的不懈追求,体现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至高理想与生命精神。
恒山悬空寺,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不在巅,下临深谷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岩造屋,虹桥飞跨,殿宇悬空,构成惊险奇特之美
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从建筑选址、环境利用、景观布置和风水星象等方面均体现了对“天人合一”建筑理念的尊崇。
秦汉建筑遵循“象天法地”的理念
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注意在自然山水之间寄托自己的情趣,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宁静的理想境界。
颐和园
古代的村落、寺庙或依山,或傍水,或二者皆具,少林寺庙、武当道观依山而建,周庄古镇、同里古镇依水而建,凤凰古城、皖南宏村则依山傍水而建,追求“枕山、环水、面屏”的有利环境,充分利用山势、地形、水系等环境因素而达到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在自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还用人工修建水塘、建筑物、街道等形式来加以弥补。
万岁山即北京景山。明永乐年间修建皇宫时根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星宿的说法,北面玄武的位置必须有山,便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积此山,成为大内“镇山”,取名万岁山。
徽派建筑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体现,其“五岳朝天,四水归堂”的建筑理念是“天人合一”的最好注解。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表达了“五岳朝天”的观念,将“五岳”纳入建筑设计之中,是“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具体运用。
徽派建筑“四水归堂”的天井形制和“终身平静”的厅堂陈设,以水流象征滚滚财源,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表达了徽商聚集财富的理想与追求,这一形制一直沿用至今。
徽派建筑
“天人合一”是徽州古建筑的灵魂,“四水归堂”是徽州古建筑的内涵,“粉墙黛瓦”则是徽州古建筑的外在表征。
徽派建筑马头墙
中国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小型私家园林,都将自然美和建筑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山水、花木和亭台楼阁、厅堂美榭、书画楹联等景观精心布置,情景交融,妙趣天成,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营造理念。
“借景”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互融的高超艺术手法。古代建筑的门窗,多为镂空形态,既可采光、通风,又可“借景”。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白的“天回北斗挂西楼”诗句便是“借景”这一手法的精彩写照。
苏州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特点疏浚为池,望若湖泊
风水星象是我国建筑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风水学理论在阴阳、五行、八卦和元气等学说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风水学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看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明清时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象来建造的,故宫又名紫禁城,它是按照三垣、二十八星宿来建造的,紫禁城的建设把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
Thebeautyofneutralization
“中和”观念在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中和”观念在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转化为中和、和谐的美学思想,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中和之美”是“中和”观念进入审美意识转化而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
明代家具也体现着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中和之美”
老子主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观念,他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产生第三种中和之气,中和之气产生万物。
布局方正的四合院
“中和”被作为一种造物尺度、一种审美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古人常追求中庸、谦和、温顺的君子之风。在建筑上,则表现为讲求对称、均衡、整齐、协调、模式、规范、四平八稳等形式法则,不求外显而求内涵,建筑的群体组合、空间结构及人与建筑的关系等方面强调平易、含蓄而深沉的中和之美。
中式建筑常为建筑群
中国古代建筑以“中和”为美,追求居中、尚中的建筑思想,以中为贵。《荀子·大略篇》中有“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说法,《吕氏春秋》中也谈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
北京故宫建筑群严格按照“尚中”观念来进行设计布局,突出体现在对中轴线的强化与运用上。从故宫最南端的永定门开始,向北直达景山的地安门,有一条约长7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它既是故宫建筑布局的中轴线,也是古北京城的中轴线。中轴线贯穿南北,建筑物左右对称,秩序井然,呈现出中正严谨、规范有序的中和之美。
3.“三纲五常”的礼制尺度
Theetiquettesystem
礼教作为儒家的正统显学,几千年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借用,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子产说:“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不同屋顶形式代表不同等级
中国传统造物观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因而特别注重造物的象征意义与等级观念。从居室、舟车、衣冠,一直到各种日用器具都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礼”,即“藏礼于器”。
礼教推崇“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对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比例尺度、风格样式、材质色彩等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形成了一套严苛的建筑礼制与等级区分,达到分等级、明尊卑、维秩序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功能上、视觉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照“礼”的尺度而建,《礼记》中就有多处记载,如堂阶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建筑上的脊兽数量及形式也代表着等级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追求的目标,反过来,其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得到加强,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使等级化和礼制化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之一。
如古代宫廷建筑,通过中轴对称布局,层层门阙、殿宇、庭院联结成庞大的建筑群,其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体现了封建宗法礼制和帝王权威,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古代建筑的方位朝向也严格遵循着礼制等级和尊卑秩序,居中面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
门钉数量也是礼制等级的体现
北京故宫建筑群和北方四合院的布局均体现这一等级和尊卑原则,这种布局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根据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均有明显的差别。中国古代建筑是“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封建礼制、宗法制度等的物化与精神样态。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三纲五常”的礼制尺度等造物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文化气质、美学意蕴和精神品格。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物化载体和观念注解,是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去继承、研究和创新。
*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作者叶劲松。*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DESIGNTHEORY
那些年给你分享过的干货生日快乐!看阿中哥哥70年设计觉醒腾飞史!中国设计的崛起,这盛世,如您所愿!中岛乔治——我与树的难解情缘,这是你不懂的“社会”你走你的黑白极简阳关道,我过我的五彩斑斓独木桥!黑川雅之——朋友,想学习怎么设计灵魂吗我是“子冈牌”,我为自己代言UNIQLO联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我全都要国家领导人打卡地点!你GET了吗?风情万种后现代,你究竟要Pick谁?喜欢的话就给我个“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