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教育综合复习回忆荀子孟子
当我们真真正正步入考场,看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怎么才能最有效的回忆起来这道题目?比如一道简单的名词解释,题目是“六艺”,突然看到是不是很懵?是不是觉得背过,但就是想不起来从何下手?
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口诀串联起知识点,然后再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知识补充。
eg:口诀:六艺建一点
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大脑是很会偷懒的,很多记忆大师就是善于把成段成片杂乱无章的文字通过快速整合而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这个整理的过程一定要尽可能自己完成!
另外我希望大家尽可能放弃大段背诵,多对知识点进行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书。
突击检查
1.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2.简述荀子的教育思想
(如果这道题已经背过,先回忆一遍,实在想不起来再看答案。关键看关键词!如果我的答案和你的答案差别很大,按你已经背过的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开创思孟学派。
(一)教育作用:性善论
1、含义:性善论是指人的本性是善性,善性是指人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善端表明了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
2、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扩充善性。
①“存心养性”,教育把人的“善端”加以保存、扩充、发展;
②“求放心”,寻求失落的良心,启发人们恢复善良的本性。
3、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扩充人性,国泰民安。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中心是“民本”思想。他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二)教育目的:明人伦
“人伦”具体表现为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体现了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三)“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1、“大丈夫”是孟子对的理想人格的描绘。
“大丈夫”即: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的顺从。
(3)“大文夫”有祟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2、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吃东村饭)(1)持志养气:就是要有崇高的志向,并坚定志向,不断努力。
(2)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3)存心养性。强调要保存人所含有的善端,并不断扩充和发展。
(4)反求诸已。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四)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内发论)
1、含义: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而是必须经过自己主动地学习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2、基本要求:①深入的学习和钻研;②独立思考和独自见解;③读书不拘于文字表层的意思,要体会深层意义;④强调理性思维。
简述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性恶论”
荀子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化恶为善,主张人性恶端说。
(1)“性伪之分”
①性:人的本性,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不加以节制,就会产生暴力。
②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2)“性伪之合”。
“性”与“伪”通过后天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
(3)“化性起伪”。即教育的作用是化恶为善,引领人向上发展,成为高尚人物。
(二)教育目的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儒者分为三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能以已知推未知,对知识运用自如,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
荀子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育内容。
(四)教学方法:
“闻见知行”(外烁论)闻见知行是指学习要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1、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知识的来源。
2、知:学习并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3、行:是学习中的最高阶段,是知识的实践。
(五)论教师:
先秦诸子百家中,荀子最为提倡尊师。
1、教师的地位:荀子认为教师是治国之本,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并列。
2、师生关系: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主张师云亦云。
3、对教师的要求:①有尊严和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④见解精深,表述合理。
今天不学习对得起党和人民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