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吴起我杀妻求将后人你不得好死
1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几位可是战国时期四大战场男神,之所以是战场四大男神原因很简单,打仗厉害啊!不过在这也需要跟大家科普下四大名将的由来:所谓战国四大名将,出自儒家萌学作品《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此后约定成俗为战国四大名将即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其中白起为四大名将之首!这时候喜欢战国历史的人没准有点不服,孙家的后代们灵魂拷问:为啥我老孙家孙膑不是?答:他杀过几个人,指挥过几场正儿八经的战争?孙家的愤青们继续问:那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咋不是了?答:滚犊子,孙武是春秋时候人,而且他也没打几次正儿八经的仗,很多仗那都是人家伍子胥指挥的!……这时庞家后人不愿意了:我鬼谷传人庞涓为啥不能入围?答:孙膑都不算,一个连师弟都打不过的师兄怎么算?好吧你长的丑你有理!那么,吴起、商鞅、司马错、蒙恬王贲、尉缭、李信、乐羊乐毅、赵奢、田忌、田单魏无忌、项燕……打住,咱不抬杠,咱承认这些人都是名将,只不过有些人战场上太过耀眼,排名不分先后,实力总得有个一二三四不是?不过,这里面有一个人没有被评上四大名将,他如果在天有灵的话肯定死不瞑目,没准会直接从棺材里跳出来直接开干!他喵的,是谁这么刚?让我轻抚下我的小心脏,呵呵,这位爷岂止是刚,是狠刚!非常刚!他就是战国几大狠人之一——吴起。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起是一个比白起更牛的战国名将,但是却为何名声不显?其实原因很简单,生不逢时外加名声不好!生不逢时怎么说?只能怪他出生太早,算是处于战国初,那时候由于春秋时候形成的战争习惯还在延续,加上生产力不是很发达,无论是军队装备,还是军队规模都有很大局限性,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战,吴起最辉煌最巅峰的一战,当属于他率领5万魏武卒,打败由秦惠公率领的50万秦国军队,史称“阴晋之战”,这个数据乍一看之下,确实很唬人。能击败10倍于己的军队,典型的以少胜多,战绩耀眼异常,足以媲美三国时候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时候的淝水之战,单从此战来看,吴起绝对是个用兵天才。不过客观来看,也得把敌我双方军队实力做个横向对比,魏武卒是什么概念?答:战国时期的超级特种兵!《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员选拔极其严格,能成为魏武卒一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优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强悍的精兵,战斗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成为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你可以脑补一下,当你面对的对手是一个这样的特种兵对手,而你一不小心被他的箭射中,是不是会被箭劲带飞几米远,被剑砍中是不是瞬间生活不能自理的,小腿有没有瑟瑟发抖起来!那么反过来看看秦国军队,当时的秦国,在七大战国实力最弱,全国人口差不多在~万,50万人参战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秦国只要拿的起武器(那时候的武器极为简陋,铁制兵器只有军中精兵才可以配备,而且占比也很低)的男性都上了战场。5万特种兵对战50万杂牌军,加上名将指挥,相当于加了超级buff,典型的羊入虎口!其它六国在见识了魏武卒强大战力之后,纷纷效仿,开始创建各自的常备军,齐的“技击”,秦的“锐士”,韩的“材士”,赵的“百金之士”,楚的“选练之士”,相继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可怕的军备竞赛时代,来临了!3
然而,“阴晋之战”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因为只有《吴子》一书有记载。我们姑且不论此战真假,可以看看后世对吴起的综合评价吴起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据《吴子·图国》记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韩非子也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言下之意,自从吴起死后,楚国便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雄起过。批评吴起的,多是对其为人不屑。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写道:“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宋人徐钧也嗟叹:“兵书司马足齐名,盟母戕妻亦骇闻。”魏武帝曹操: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郭沫若: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总体来说,后人的评价还是中肯的。从以上的种种评价再结合史实,大致上也能看出来吴起是个好面子,而且权利欲望重的人,也是个现实主义者,有能力,有手段。4
吴起年少时,应该是个家有薄产的富二代,但是估计家族里没人当官,因为他一直挤破头想当官,最后家财散尽,也没达到自己的做官预期,完了还被邻村的几个楞头青年取笑。吴起心想:士可杀不可辱,我砍不死你丫的结果使出了失传已久的独孤九剑之破剑势,一举拿下三十几杀,杀人无论在啥时候那都不是小罪,吴起虽也被后来人成为杀神,但是翅膀没硬之前,还是得溜之大吉,跑路之前,还不忘了去母亲面前发一番狠誓:不为卿相,决不回卫然后吴起便怀揣着梦想与激情,离开了生养他的卫国,几经辗转,竟然拜在了孔子的弟子的弟子曾申门下,成了儒门中人。曾申喜不喜欢吴起暂不讨论,但是曾申作为孔门中人,治学治国讲究的都是忠贞、孝道、仁义,你敢跟我的治学不是一条心,那咱就不是一路人。恰逢之后吴起老母亲去世,有人来报丧,吴起心想母亲既然已经亡故,我回不回不打紧,有这时间不如继续我的学业,学成越早,也能更好地报答父母的在天之灵不是,也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报复不是。谁知他想的挺好,但是老师曾申不愿意了,滚犊子!我这不收你这种不孝的弟子,哪凉快哪呆着去。吴起一看这架势,面子上挂不住了,得,此处不留哥,自有留哥处,你不要我,我还不想学呢。什么礼义廉耻忠贞孝义,学会了就能当饭吃吗?学会了就能统治国家吗?学会了就能让国家变得强大吗?学会了就能实现我的个人抱负吗?在发出了灵魂四连问之后,吴起顿悟了!很显然,他觉得在那个时候,儒学强不了一个国家,儒学也实现不了他的满腔抱负,止戈为武!这才是乱世生存强大之道!于是,吴起毅然决然弃儒学兵。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敏锐果敢的吴起,在兵家之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对用兵之道理解的越来越深,他越来越也需要实战来展示他的卓越才华。5
公元前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而鲁国早已没了春秋时候的家底,已然沦落为一个三流国家。鲁穆公愁得头发都白了,鲁国不能毁在我的手里啊,谁他喵的能救救我,我愿意以身相许!仔细想了想以身相许似乎不妥,那好吧,换个方式表达激动的内心:我愿意举国相托!这时有人向鲁公举荐吴起,鲁公对吴起的才华也略有耳闻,于是就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大臣们有的不愿意了,他们知道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天知道到时候齐国人会不会挖墙角,要是通过吴起的妻子让吴起倒戈,那鲁国上下不久被一锅端了?这么一来,鲁穆公也犯难了,吴起本来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拜将,一展平生所学,结果却因为他的妻子是齐国人而不敢拜他为将,心里面真是五味杂陈,他真的渴望功成名就。最终,经过反复权衡,多次深思,他做了个后世之人谁也替他洗不清的决定,杀掉妻子,表示他吴起决不偏向齐国!鲁穆公一看不禁汗颜,双手竖起大拇指,为吴起双击点赞,最终决定任命吴起为将。吴起也没让鲁穆公失望,最终率军大败齐军,赢了固然是好事,但是不论何时,总会有些猪队友看你不爽,也活该鲁国强大不了,鲁国的一些大臣们,一见吴起用兵如此厉害,政事也是把好手,危机感扑面而来。在鲁穆公正想大加重用的时候,扯起了吴起的后腿,他们对鲁穆公说:吴起是个杀妻求将的狠人啊!妻子都可以说杀就杀了,那还有谁是不能杀的呢?这话一说完,鲁穆公只感到后脊背发凉,妈呀,吓死宝宝了!于是最终吴起被免去鲁国的官职,吴起在鲁国的将军梦彻底破灭了,可以说成也杀妻败也杀妻,最终,吴起带着满腔的不甘,也同时背着杀妻求将的恶名,继续流连于诸国之间,继续兜售着他的梦想和他的青春。现在看来,吴起杀妻求将这个说法,其实也有很多版本,《史记》明确记载: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由于《史记》的特殊性,后世之人也更愿意相信吴起杀妻一说。其实还有吴起休妻一说,不过杀妻与休妻的真与假,现在也很难去判定了,外加战国时候,社会的价值观和现在相去甚远,一将功成万骨枯,是非曲直后人评。但是吴起这个人物,争议性确实很强,洗也洗不白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绿柳听风无论身在何处,有我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