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特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创美丽新时代二

发布时间:2021/7/20 12:16:10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

特稿

情操:从“格物致知”到“我将无我”

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考察时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大力号召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并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和精神命脉,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党的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特刊发张博文同志的学习体会文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创美丽新时代》。这篇文章共五部分,今天刊发第二部分《情操:从格物致知到我将无我》。

从《大学》到《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到“我将无我为了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人的高尚人格,培育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格教育,培育高尚人格。儒家思想从孔子开始,就注重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台湾省的国学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解释“学而时习之”时说,学问不是文字,不是文学,不是知识,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论语·学而》全篇讲的是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敏于事,慎于言,贫而乐,富而好礼,讲的是人格修养。南怀瑾又说,像《大学》这一篇,就确定了中国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从心性修养开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孔子的内心是健康的、强大的,形象是高大的、威武的,文武兼备,文质彬彬,大义凛然,傲比松柏,周游列国途中“累累若丧家之狗”,是别人不了解他,他只好也拿来自嘲。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还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认为,人是要有志气、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近代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元帅写过一首《青松》诗,就表达了这个意思: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孔子主张治理国家除了要实行德政、仁政外,还要文武兼备,既要有文德教化,又要有武装力量,缺一不可。鲁定公十年,公元前年,齐国国群邀约鲁国国君在夹谷会盟,孔子相礼,相当于会盟的司仪。为防不测,孔子按照文武兼备的原则,作了充分的军事准备,针对齐国的无理要求针锋相对,既打击了齐国的嚣张气焰,也为鲁国争取了实际利益。《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谷梁传·定公十年》记载说:“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孔子于夹谷之会见之矣。”孔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同样适用。

孔子之后大约年的儒家思想传承人孟子也指出,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要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孟子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后世儒家学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大学》提出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强调修己是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大学》开篇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然后又进一步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荀子则提出:“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三省”是指孔子的弟子曾参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传给别人的知识有没有亲身实践过?

汉朝以前,除了战国时的秦国以及统一后的秦王朝把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外,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没有哪一个诸侯国以之作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西汉初年,大臣叔孙通曾经把鲁地的儒生召集到长安,给汉朝廷制定礼仪制度,让刘邦尝到了做皇帝的滋味,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但并没有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接下来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则实行的是“阳儒阴道”的策略,表面上重视儒家,实际上实行的是道家思想,直到汉武帝时大臣董仲舒主张实行儒家思想治国,从而才使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并从此占据了中国统治思想的主导地位。

但是,西汉初年以后,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便处于相爱相杀的状况中,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也时而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行其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引起儒家的不满,于是出现了“三武灭佛”的事件,也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来还有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又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这一段时期,儒家思想曾几度式微。

到了宋朝、明朝时期,一批儒学思想家开始大力发扬儒家思想,从而发展为宋明理学。虽然是儒学的发展,他们也同时借鉴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发展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张栻、朱熹而集大成。例如,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世称横渠先生,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朱熹则注解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到明代朱元章的时候,继续实行科举制度,并把朱熹注的四书,连同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儒家思想再度成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思想,一直到清朝末年。儒家思想在明朝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心学。其实,心学是儒学的一个学派,最早可追溯到孟子的性善论,北宋程颢开端,南宋陆九渊予以发展,有点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的意思。到明朝的时候,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在临死时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即:“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需要注意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只是发展了儒家的一部分思想,特别是关于格物致知,他曾经着竹子对“格”,结果格了几天几夜,不仅没格出道理来,反而把自己格病了。《井冈翠竹》的作者袁鹰却格出了一些道理,这是我们的小学或初中课本学过的。儒家讲的格物,不是对着静止的东西去想道理,而是针对具体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去探究其中的规律和道理,也即实事求是的意思。物有本末,始有终始,你要知道这个本和末、终和始到底是什么关系,“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弄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就可以了,就近“道”了。王阳明有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如前所说,是在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致良知,而不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因此,这个心即理、知行合一,是在良知的基础上的知行合一,如果没有良知,心想的就是理,然后去知行合一,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有很多人只学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却把后一句忘掉了。

二、共产党员的修养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党员的党性修养。

年9月至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后,被任命为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前往河南筹建中原局。途中,他撰写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提纲,并在豫西省委举办的党员干部训练班上第一次系统地讲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年,延安马列学院邀请刘少奇讲党课,全面阐述了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应《解放》周刊邀请,刘少奇把演讲稿整理出来,准备发表。毛泽东审阅后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应该尽快发表。这应该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讲党员修养问题。

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刘少奇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共产党员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人们的认识规律及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几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强调指出,“共产党是代表着现今人类社会中最光明的最进步的方面”,共产党员的基本责任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必须注意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一方面,“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另一方面,除了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利益外,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和目的,共产党员也是如此。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共产党员能否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因此,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共产党员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修养?为保持共产党员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先进性纯洁性,《论共产党员修养》指出,“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其中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无产阶级的政治修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等等。共产党员既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又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革命坚决、斗争勇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斗争条件下正确解决如何斗争的问题;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在组织和纪律上的自我修养,“把维护党的团结,纯洁党的思想,巩固党的组织,看作是自己最高的责任”;绝对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的决议和决定;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发扬和提高无产阶级正气,克服一切邪气;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共产党员怎样进行修养?《论共产党员修养》认为,必须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密切地联系起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的革命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并根据新的经验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建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建立忠诚于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根据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检查自己的一切思想行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采用正确的态度、适当的方式,经常与党内各种不正确特别是影响当时革命斗争的错误思想意识进行斗争;在思想、言论、行动上特别是同当时革命斗争有关的政治思想、言论和行动上,用严格的立场和正确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等等。只有这样修养,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

毛泽东同志也有关于党员修养的重要论述。我们比较熟悉的“老三篇”,即毛泽东同志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著作《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都提出了修养问题。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强调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在《愚公移山》中,毛泽东提出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强调“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加强党员修养。年3月1日,习近平在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要涵养政治定力,炼就政治慧眼,恪守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时是什么心情。习近平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高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并为之奋斗终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共产党人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根基才能打得牢。只有大公无私,才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磅礴力量。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我们永远追求的崇高境界。

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怎样才算过硬,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根本意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同封建王朝、农民起义军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简单类比,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我将无我,为了人民”,是共产党人修养的必然要求和最高境界。

而全党也是以一种自我革命的勇气加强修养,就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对“四个自我”进行了更深入地阐述,他说,要在自我净化上下功夫,通过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不断纯洁党的队伍,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古人说:“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犹人身不能常安,有疾所当治也。”治病救人,哪能不吃药,对那些顽症须下点猛药才行,对有病毒扩散风险的肿瘤还得动刀子。要在自我完善上下功夫,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防源头、治苗头、打露头,堵塞制度漏洞,健全监督机制,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就像人一样,身子弱了就要补,免疫力下降就要加强。如果不管不顾,身体就会每况愈下,到问题严重的时候就追悔莫及,正所谓“蚁穴不填,终将溃堤”。要在自我革新上求突破,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要在自我提高上下功夫,自觉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一个人只有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一个政党也是这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如果缺少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勇气和能力,我们党就将陷入危险境地,做不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葆青春。

三、修养的路径问题

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提出了个人修养的路径和基本方法。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在第一段就提出了修养的路径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养的目标是什么?大学的宗旨,也就是个人修养的目标,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大学》接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这里,指出了一条修养的路径,即“知止—定—静—安—虑—得”。人要有所止,不能什么都想干,不能为所欲为。《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是在人的情欲方面而言的。在社会生活方面,道德、法律就是应当“止”的目标,不能超过道德和法律底线。在这些面前“止”下来了,才会有“定”,才能“静”,你的心就“安”下来了,去考虑一下,不该干什么、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想明白了,你也就有所“得”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事都是有原因、有结果的。一个事物的出现,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都应当去想一想,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弄明白了,想通了,你就是一个接近大道的人了。电视连续剧《雪城》有一首插曲,刘欢唱的《心中的太阳》中有一句歌词:“下雪了,天晴了,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雪了,天晴了,天晴别忘戴草帽。”修养提高了,就能“看云识天气”,就会有一定的判断力,对于“政治气候”就有应对的措施。党的十八以来,中央提出“八项规定”的要求,那么,你就应当想一想,中央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要求,全党、全国上下会怎样落实,公司会怎么样落实,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或者普通员工又该怎么做,如果违反了相关规定,又会受到怎么的惩罚。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就不会出现公车私用、公款吃喝、违规报销等一系列问题了,你也就是一人近道的人了。简单地说,你就是一个聪明人了。“知止-定-静-安-虑-得”是人的修养的内在的路径,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这种内在修养的外在实现路径,所谓内圣而外王。

道家思想也提出了修养路径的问题。道家思想的来源,是《老子/道德经》和《庄子》一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关于修养的路径问题,《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都是,一章一章地学,一章一章地过,读完这本书,老子的思想也就学到了。庄子应当算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喜欢自由自在和散漫,不愿受约束。在《庄子》中,也提出了一条修养的路径,即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到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但是,这是一条相对“专业”的个人修养路径,一般人做不到,也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另外,庄子还提出了“心斋”的修养方法。心斋,就是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庄子·人间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之斋。颜回问:“敢问心斋。”什么是心斋?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之后,“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间世》)。把房子里遮住阳光的东西都腾出来了,空空如也,阳光就倾泻进来,把房子照的通透明亮。比喻人如果静下来,把心里的杂念去掉,致虚守静,就会生慧明道,吉祥福祉就会降临,好运气就会不期而遇。这里当然说的还是大道,而不是真的说是好运。

佛教制定了严格的戒律,要求佛教徒严格遵守。佛教提出了“戒、定、慧”三学,即三项训练。修“戒”就是完善道德品行,修“定”就是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就是培育智慧。《西游记》中猪悟能为什么又叫“猪八戒”?是因为这个家伙不遵守佛家的戒律,老干一些违规违纪的事。佛家有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花),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在电影《少林寺》中有这样一段:少林寺宝殿上,觉远(李连杰饰)跪着正式剃度受戒。主持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觉远回答说:“能持。”主持问:“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觉远回答:“能持。”当问到第三戒“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时,镜头转向寺前柱子后面的牧羊女白无暇(丁岚饰),哀怨深情的眼中泪水盈盈欲滴,冲着回头望她的觉远拼命摇头。取舍刹那间,那一望,望断时空。“尽形寿”是佛教用语,是“尽汝之形,竭汝之寿”意思,也就是这一辈子,一生。

关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及其对人的影响,可以不恰当地这样形容:就像中国民居的三进院,前院是儿子家,是儒家,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中院是道家,父亲住在那里,自称不再过问儿子的家事,但关键时刻还是被请出来,或者自己主动去管儿子的事;后院是佛家,爷爷住在哪里,不管中院前院怎么吵,他只是在那里装聋作哑、吃斋念佛、侍花弄草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会从前院最终走向后院。因为他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501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