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读到《荀子》就好了。才读到第二章的我已经开始流悔泪了。
第一篇《劝学》。大家中学时都学过,但应该都是节选版。这次读了原文才知道课文删了这么多……《荀子》开篇即为“劝学”,关节实为“恒”、“诚”二字。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之“学”非今日之“学”,“学”一字浸透血泪,入门极难。
入门要择良师良友,何为“师友”?《修身》一章讲“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也就是说,能合理地指出你问题所在的即为师,能合适地褒扬鼓励你的即为友。这对三方的心智水平的要求很高:师友务必诚恳向善,才能达成存在普世价值的认知前提。老师能提出合理的批评,意味着老师具备知微见著的洞察力,同时智勇兼备。朋友能给出合适地褒扬,意味着朋友愿意你好,乐见你好,欣见你好,不谄媚,真诚而忘我。同时,这对我们自身的要求更高,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同时心怀感激,能连结到批评背后的善意;能交到真诚的朋友意味着自身也必须真诚,也能给出同样的褒扬。这意味着,师生不是权力关系,朋友不是利用关系。是互相珍惜助对方成“人”的合作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师友只是“学”的前提。“学”是抽筋剥皮。“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是变性。“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一个人有没有“学”,是可以通过对比其今日与以往的行为来得出结论的,即“学”为“修身”,而“修身”“不可以已”。在这个意义上,“学”是让人羞耻的,因为学习意味着不断否定自己。不曾羞耻不曾学。不断穿越“愧耻”,否定再否定,持之以恒,克己为善,“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再次回到老师,遇明师何其重要!明师指路,一则少走多少弯路,二则多少快慰欣喜!遇到一位值得爱戴的老师,身心都为之喜悦,发愿想要成为老师这样的人。老师不需要做什么,学生已经学到了。是为正己化人。
做不到发自内心地爱戴老师,“隆礼”也可,“礼”之道在谦虚,在总疑心别人比自己高。去我慢即为“诚”。
最后,荀子讲,切莫以少为多,“君子贵其全也”,有一念之失即不为学成。“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此处与曾子语通:“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君其勉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