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宇宙之狭义理解,只表示生物赖以生存之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之无限空间,有时甚至仅仅表示前者。这种认识是将时间排斥在外的。实际上,宇宙不仅仅包含空间,还要纳入时间,由此产生一个新名词:时空。时间是宇宙不可分割之一部分,虽然它仅仅占有一个维度。人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得益于20世纪初期伟大的物理学家Einstein提出的相对论。他用确定性之数学公式推导出了这个世界之运动形象,并指出Newton物理定律是相对论运动定律在物体速度远远低于光速时极高精度之近似。西方数学界与科学界认为,对宇宙之时空性解释起源于法国数学家H.Poincar,而Einstein为集大成者,但事实并非如此。《辞海》对“宇宙”之解释为:“宇,空间的总称;宙,时间的总称。”该解释来自何处呢?《说文》曰:“宇,屋边也。”即宇之本义为屋檐,如:(1)《易经·系辞》:上栋下宇。(2)《楚辞·招魂》:高堂邃宇。(3)《仪礼·士丧礼》:置于宇西阶上。(4)《汉书·郊祀志》:五帝庙同宇。(5)《资治通鉴》: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6)《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7)《三苍》: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8)《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9)《淮南子·齐俗训》:四方上下谓之宇。(10)《楚辞·屈原·涉江》:云霏霏而承宇。不难看出,(1)~(5)表示的皆为本义,即屋檐,而(6)~(9)皆表示空间,意为上下四方、天地之间,又如词语“寰宇”、“宇内”等。另外,还有如下之其他解释:(11)《左传·昭公四年》:复周公之宇。(12)《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13)《马王堆汉墓帛书》: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14)《国语·周语》: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15)《世说新语·雅量》:世以此定二王神宇。其中(10)~(13),都可引申为疆土、国家之意;而在(14)中,“宇”则被引申为风度、仪容,又如词语“器宇轩昂”等。宙,本义为栋梁,《说文》曰:“宙,舟舆所极覆也。”由于覆在屋极上之栋梁是长而直的,因此被引申为时间,如:(16)《淮南子·览冥》: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17)《南齐书》:功烛上宙,德耀中天。(18)《庄子·庚桑楚》: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19)《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20)《三苍》:古往今来曰宙。所谓“往古来今”或“有长而无本剽者”,都指只有长度而无厚度之时间;而“四方上下”或“有实而无乎处者”,指的就是处处存在却处处不可触摸之空间。不难看出,(15)~(19)中的“宙”都表示古往今来之时间,又如词语宙始(远古)、上宙(上古)、宙合(囊括上下古今之道)等,都含有久远时间之意。若将宇、宙两字合成一个词,则表示空间与时间之总称,今日称为时空。这种对宇宙之时空解释在中国有多久的历史呢?“宇”、“宙”两概念之简明解说,可见于《尸子》、《庄子》、《淮南子》等著作。《尸子》作者尸佼(约前-前),原书早佚,《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二十篇,并将尸佼列为杂家。《尸子》之思想,融合了儒、墨、道、法各家,并与孟子、荀子、商鞅、韩非子等人之思想皆有相通之处,对农家也甚有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之长链上是个重要环节。《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前-前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武帝刘彻之叔父)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此书撰著于汉景帝朝后期,而于汉武帝刘彻即位初之建元二年(前年)进献于朝廷。刘安在当时皇室贵族中乃学术修养较为深厚者,其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记载:“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之巨著,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即现在传世之《淮南子》。《庄子》成书早于《淮南子》,晚于《尸子》,作者庄周约生活于公元前年至前年。在思想体系、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后世受《庄子》影响之学者不计其数,其中第一流之文学家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其影响之大,难以估量。可见,至少在年前,中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掌握了“宇宙”之真实含义,即其不仅包括无限扩展之空间,还包括无限延续之时间。关于这一点,在西方世界之早期文献里,尚未发现相关记载。中国之地质学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在翻译地质学名词时,学者们恐怕多少是受到了《庄子》等典籍之影响,而将地质年代表中延续时间最长之第一级地质年代单位称为“宙”,这相当于一个“宇”(一级地层单位)形成之时间。根据动物化石出现之情况,将整个地质埋藏分为动物化石稀少之隐生宙与动物化石大量出现之显生宙;而宙再分为代,隐生宙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为什么中国古代有些知识分子早在多年前就能将宇宙解释成时间与空间之融合,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没有记载可以说明,这些智者掌握了运动物体之时空相对性。不过最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这多年来,中国几乎再也没有学者去研究宇宙之时空融合性?后世古籍中有关时间相对性之记述仅仅局限于某些个人之心情感受,如描述时间很难熬之“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等。即使在《庄子》、《淮南子》等典籍中,学者们也不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讨论时间与空间之融合性的,他们多是以一种“卖弄”博学之口吻来解释“时空”等一些不为常人所知之知识或事物。解释完以后,他们就放在一边,甚至束之高阁,而并不去继续思考为什么该这么解释。有时候那些解释甚至是杜撰的。几千年来同样遭受中国学者冷落的除了宇宙之时空性外,还有现代编码学与计算机科学之基础:二进制。若伏羲氏初创《易经》是真的,则中国人使用二进制已有年之久;若伏羲氏只是先秦学者杜撰出来的,那即使从周文王算起,中国人使用二进制也有多年。但是,很奇怪也很遗憾的是,老祖宗们仅仅将二进制局限于八卦或六十四卦之阴、阳爻之中,而未在纯数学上加以发展。在这几千年之时间里,古中国学者们硬是未将阴阳转换成二进制,乃至让德国学者Leibniz捷足先登。更为可悲的是,由于《易经》之义理深奥,大众无法深刻理解,渐渐地从卜卦“沦落”为算命。学术悲哀乎?学者悲哀乎?老祖宗们将那些东西都拿来休闲,火药如此,二进制如此,对宇宙之解释亦是如此。古中国之二进制拿来算卦,就是没拿来发明计算机;古中国对宇宙之时空性解释如此超前,但神神鬼鬼的却一直没有形成相对论。有熊氏
赞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