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科学太和之气中医气论之科学依据高清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宇宙万物皆统一于气。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气论”对中医理论中的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如今,西方科学研究也将地球之大气和宇宙气态星团乃至星云的发展变化演绎得美轮美奂。
这不,动用了超级计算机利用现代数理模型算法模拟出来的宇宙太和之气的发展变化,为我们展现了恒星序列的生成。
科学家用超级计算机还原恒星诞生过程。
模拟中的气体云质量是太阳的数百万倍。NorthwesternUniversity/UTAustin
气态星云诞生恒星?光看理论可能还不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近期,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就做了这么一件事。他们动用德克萨斯高级计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用了3个月时间在一段视频中模拟出了一团星云变成一团恒星的完整过程。
之所以需要这么长时间,因为这样的模拟并不仅仅是动画的呈现,而是要符合天体物理学家对恒星诞生过程的各种理论设定,用方程数据来生成。这样就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动用大量真实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
为此,这些科学家设计出新的计算框架,并将其命名为“炼星(Starforge)”。“炼星”能够还原气体环境中恒星的形成过程,并帮助人们解开这一过程中的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为什么恒星的形成过程如此缓慢而低效,是什么决定了恒星的质量,以及为什么恒星总是于倾向于以星团的方式形成等。
模拟中的时间单位为百万年(Myr),空间单位为秒差距(pc)。1个秒差距约等于3.26光年。NorthwesternUniversity/UTAustin
“炼星”不但能够模拟比以往质量高出倍的星云演化过程,还能够让科学家在此过程中检验恒星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模型,并将许多细节,如恒星的喷流、辐射、星风和邻近超新星爆发等因素考虑在内。研究人员表示,研究恒星的演化涉及到多种物理学进程,因此这样的模拟能够让人们直接回答一些以前不明确的基础问题。
恒星的演化过程在时间上是以百万年计的。它们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从云团变成原恒星。而原恒星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恒星,它们还需要继续等待,才能开始核聚变。因此我们针对恒星的观测实际上只是观测到了它们漫长生命历程在时间维度上的一个断面,我们需要精确的模拟,来还原这个完整的过程。
这样的模拟是极其耗费资源和时间的,这就是基础科学。德克萨斯高级计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在全球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之列,即便这么强大的计算机,也用了3个月时间才完成这次模拟。当然成就也是显著的。“炼星”凭其庞大的数据体量和计算复杂性,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精确的恒星演化计算模型。
中医认为,“气”的概念源于《周易》。《易经·乾卦第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这里“太极”指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气后来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摩相荡,氤氲交感,则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和变化。因此,《周易》是气一元论的本源。
纵观历代名医,无一大家不重气;遍览经典医籍,无一大作不论气。《类经·摄生类》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丹溪翁曰:“百病生于气也,气血冲和,百病不生”。由此可见,气对人体是何等重要!基于此,“气”在祖国医学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气论”的基本观点遍布于中医学的始终,而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
传统文化中,对于气的概念也有很好的发挥和运用,如气急则败坏,所以气功健身当中,行气运气不可过急过头过刚。练功打拳中,更讲究气息绵长不断,断气了,人就没指望了。
《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于]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天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自然界属“天”,社会属“人”,用“气”来解释天、人和天人关系,这是气论哲学的本质所在,气论哲学即发轫于此。
在中华气论的形成过程中,古代许多哲学著作如《老子》、《庄子》、《荀子》、《春秋繁露》、《周易》、《易传》、《淮南子》、《管子》、《左传》、《吕氏春秋》、《论衡》等著作都做出了贡献。而汉代以后的哲学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朱熹、二程和张载等对气本论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如,《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之源。
《易传·咸·彖传》提出:“气”化生万物,“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肯定有形之物是由气构成的。“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而相与……观其所感,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认为阴气为柔,升在上;阳气为刚,降在下;二气交流相感相与而共处,二气相感交合而生成。
《关尹子》更云:“以一气而生万物”。《九家易》说:“元者,气之始也。”
荀子认为万物虽各有特点,但都有气,气是万物之根本。“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周敦颐提出宇宙生化的基本程序,即太极(理)→气(阴阳)→五行(水火木金土)→万物。由此托出:太极之理,阴阳之气,五行生克,等哲学基础。
中医的气论就是基于上述哲学的阐发。《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而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生理和病机的影响都是借助气来实现。《素问·宝命全形论》曾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素问·四时逆从论》更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有骨髓中。”又如《灵枢·顺气一曰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由此可见,人的生理和病机是与一日之四时的变化相对应的。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神……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在寒来暑往的季节变迁中,产生了包括人生在内的万物。人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因而人与天地才能够相通、相应,因此气成为了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应的中介和桥梁。故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总结道:“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
张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
经过多年丰富临床实践,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年-年)。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
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治疗虚损颇为独到。他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机理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这次西方自然科学是对宇宙太和之气的科学印证和精细认知,有利于中医科学的进一步认知。研究人员表示,以往的模型只能反映小片云团中恒星的演化,因此会把许多能够影响恒星诞生的因素遗漏掉。而“炼星”则不同,它有更加宏观的视野和更为丰富的细节。
模拟开始于一片质量为太阳数百万倍的气态云。随着时间的推移,云中的气体开始发生变化。它们开始自旋,形成一些看起来仍然较大的结构,然后,这些结构开始分裂。在此过程中,一些小型的气体团块在引力的作用下幸存下来,并在持久的摩擦效应中变得越来越热,最终变成恒星。恒星诞生过程中的高潮一幕,发生在两条巨大的气体喷流,穿透星云的包裹,从刚刚形成的恒星两极高速射出之时。
天体物理学家通过这样的模拟,可以认识气体喷流在决定恒星质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模拟结果显示,当我们不考虑喷流的因素时,恒星的质量会比正常值偏大,动辄可达太阳的10倍以上。而当我们考虑喷流因素时,恒星的质量回归到了正常水平。
喷流能够驱散流向恒星的气体,因而可以控制恒星变得更大。虽然理论上我们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模拟让我们有了更深的印象。
恒星是黑暗宇宙的光明使者,难以计数的恒星组成了星系,也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认识恒星的诞生,是我们认识宇宙,乃至认识自身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塌缩的气体内核,形成了恒星,并在其两极产生了两条巨大的气体喷流。NorthwesternUniversity/UTAustin
鸣谢:星空天文,百度百科,等新媒体。
参考文献:
Stunningsimulationofstarsbeingbornismostrealistic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