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孔子的叮咛天道不已,君子贵之
人们常常说到“天”,或希望“天佑”,或主张“顺天”,所涉及的都是“天道”的问题。一次,鲁哀公请教孔子:“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说:“贵其不已也。”在孔子看来,有境界的君子一定推崇和敬畏天道,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已”!
那么到底何谓“天道”?何以“不已”则贵?孔子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解释,他说:“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这都是“天道”及其“不已”的特征。
在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中,我们的先人悟出了做人的道理,以为“人道”应效法“天道”。“天道”是什么?就是日月星辰自东向西不停地移动,就是时间永不停息地流逝。例如,孔子看到川流不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庸》里说孔子“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又说“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天文时变,人文化成,人生易老,光阴飞逝,只有好好把握,才能成就健全人生。
宇宙是永恒的,它“不闭而能久”。《中庸》里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天道至诚,博厚以载物,高明以覆物,悠久而成物。人生也是如此,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等待,要沉得下心、静得下心。这样的高明,开阔而长远,生生不息,不闭而久。
所谓“无为而物成”的道理,没有深刻的认识,就很难看到这一点。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禀赋与特性,都有其自身生成和生长的规律,它自然而然地发育、发展。体认其禀赋与规则,就要尊其性、顺其性,而不是违其性、逆其性。《老子》中说“其微易散”,《中庸》里说“知微之显”,又说“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有如此之认知,才会有实际的遵循,才会有准确的把握,才会“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可别把“无为”理解偏狭了!这样的“无为”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诚则成”,遵天道而行则成,所以,“已成而明”之“成”,成于诚也。《中庸》里说“自诚明,谓之性”,人至诚则明。人诚则成,已成而明,所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隐恶扬善,是神明,是天道。
既然天道至诚,那么人之能诚,就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子贡认为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议论高深微妙,自己难于知解,他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希望孔子阐发解释,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不言,可一年四季照常运行,天下百物照常生长。所以《庄子·知北游》中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认识天命,理解天命,是君子的境界。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道天道运行的规律,即认识问题深刻,了解社会、人生的基本规则。“天道”具有本体论意义,是客观范畴,而“天命”则属于天人关系范畴。从孔子到荀子,早期儒家都注重天人关系,思考社会管理与人生问题。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以其生生不息而又不自恃有功。不自生,能长生;后其身,而身先,这是人生大智慧、大格局。有了这个境界,人与世间万物、个体与整体就融为一体了。这与孔子的“天道不已”异曲同工。
常谓“吉人自有天相”,这是人顺应了天道规律所致。所谓逆天则亡,不顺应规律就被淘汰。逆天者,逆天理也。孔子强调“智士仁人”要“将身有节,动静有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也是要人遵从天道。古人说上天主掌一切,其实不是“迷信”,而是源于对天道的理性理解。坚守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做人标准,也是遵从天道的要求。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的境界。孔子追求真理,弘道崇德,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成为后世楷模。
孔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一个人思想品德劣质更甚于身体素质低下,这样的人往往会被率先淘汰。“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这是生命的法则,是生命天择的规律。“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遵从天道,循礼而动,人就修得了优质的生命,如此,天必佑之!
校对:华静静
编辑:孔勇
《孔子的叮咛》01人生有信念,执守不改变02立爱自亲始03子不远游,游必有方04“色难”与“容易”05“人道之重”爱与敬06这个字,值得一生遵行07以忠信出,以忠信入08做一个“成人”09祭祀之礼首重敬10心有敬畏,去除骄泰11远离缺乏仁德者12正其名安其分尽其力13认清“本位”,尽其“本分”14君子中正不争15面对财富时怎样取舍16君子藏器于身17有型有范做君子18君子不为酒困19君子无理不动20士不“怀居”,抬头望远21言不宿诺,不倡游言22有话好好说23别总担心他人不懂我24过则勿惮改25结善缘,养德性,成习惯26养心之要在明善诚身27别成为聪明的失败者28与他人的优点相处29为人处世求“心安”30人之修为,正心为要31易其心而后语32将身有节,动静以义33聪明,需要仁德守护34行走与德行35明刑弼教,刑以佐教3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37为政未必有其位38驾车可以喻治国39爱民如子不容易40为政之要在知民41人道之“正”在于“政”42以正为政则无不正43善政行易,善政不贪44无为才是大格局45尊学术传统,慎标新立异46牢记圣哲的“法言”47礼敬自己的文化先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